“本文由妈咪参考原创,感谢支持,欢迎转发分享”
校园欺凌事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在发生,导致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主犯或受害者人的原因繁多,都是孩子在成长教育中身边人的一些错误影响所造成的。
这类事件对于小年龄的受害者来说,造成的心理影响是非大的,它时刻潜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在以后的生活、社交中总会不经意的出现,干扰这她们的生活。
对于大龄一些的孩子,他们有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意识,在经历严重的欺凌后,会非常容易走向极端。
对于家长来说,除了要尽早预防孩子发生欺凌或被欺凌的可能,还要明白当孩子被欺凌后,家长的反应与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的重要性,做得好可以有效减小欺凌对孩子的伤害,做的不好,将会是在孩子幼小受伤的心灵上施加二次伤害。
我之前就写过有关校园欺凌的案例,曾有一位网友在评论中叙述了自己的遭遇。
她说:“我很讨厌自己的父母,我小时候总是被人欺负,每次我告诉他们有人欺负我时,他们就只会用‘你也没什么事,只是同学间小打小闹’来打发我。”
她说:“后来有一次,我被欺负惨了,不仅被骂被侮辱,还被打了,告诉父母后,他们并没有要为我撑腰,甚至但是我把事情闹大,告诉我‘不要将事情闹大,让我忍忍就过去了,不要给他们找麻烦’,还嫌我事多。”
她说:“这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没人为我撑腰,所有委屈欺负都要自己承担,被欺负回家挨训的人还是自己,我到现在都胆子很小,非常自卑,并且到现在受到委屈欺负都习惯了忍气吞声,默默吃亏,从不反抗,总劝自己人人就过去了。”
她说:“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站在自己这边,保护自己,感觉自己当初在这世上非常的孤立无援,没有依靠。”
•家长说:“对大点事,人家跟你闹着玩的。”
孩子在童年遇到欺负时,多是都会选择向父母倾诉,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而家长对孩子求助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发展。
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遇到欺负时,将其看做事小朋友之间的小打小闹,并未认真随带,只是平淡的告诉孩子,这只是小朋友之间的玩闹,你别老是拒绝人家,人家也是无心的,你大方些好好跟人家玩。
家长用这样的思维,来回应孩子被欺负的问题,会误导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误以为,被欺负是一种交往的常态,面对这样的交往模式,自己应该忍让他人,以此来维护大家之间的“友谊”。
让孩子把“坏人”当做朋友来处,结果对方去并未将其当做朋友。
时间久了,孩子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面对一切欺辱,都为了维系关系而忍气吞声。形成胆小、自卑的性格。
•家长说:“是你自己弱,才会被人欺负的。”
一些“自我反省”类家长在面对孩子诉苦被欺负时,回应却是自责孩子:“他们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还是你自己笨、软弱,人家才会欺负你。”
这类家长既没有考虑到孩子受欺凌后的心理伤害,也没有正确客观的看待欺凌问题,而是将问题的责任归结到受伤的孩子身上。
这种不仅不安抚孩子,反而进一步指责诋毁孩子的行为,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撒盐。让孩子明白,父母明知自己被欺负,却不愿意维护自己。
这会引起两种极端:孩子性格会变得更加懦弱,认为自己被欺负是自己的问题,深刻意识到,被欺负意味着自己很糟糕,活该被欺负;听了家长的话,孩子认为只有自己变强就可以不被欺负,于是下回在遇到欺负时,就会不带脑子的横冲直撞,强迫自己回击,其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轻则受伤,重则危及生命。
因受学校欺凌自卑轻生的孩子,因无法隐忍失去理智反击造成对方死伤的势力实在太多。
当孩子受到欺凌,来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首先要安抚孩子,减少孩子因此事受到的伤害,然后要表明态度,给孩子安全感,告诉孩子自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在用合理的方式解决事件后,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治疗,尽量消减孩子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健康。
妈咪参考,用科学的育儿经验,给你绝对的干货分享,用专业知识为孕妈和宝宝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