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
春节期间,想必很多人,也会向自己师长们拜年,其实有几位师长在我人生道路上,很多帮助给我,但我因为自己一些事情,还没做好,因此非常犹豫去报告自己近况,他们在我成长当中,倾尽了非常多的心力。
这里也向他们拜年,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而在教导我的老师当中,其中有一位Y老师,可以说是“君子如兰”一样的老师,而Y老师和C老师是好友,他们的话,都对我很好,原来读书时候,给我关心还有书教等等。
而Y老师对我悉心指点,是逐字逐句的,虽然我如今是网文作家,但可以说,在古典文学上,Y老师对我下了很大功夫,他从来不直接指出我哪里不足,而是告诉我,应该哪里去看书,应该怎么学习,他是一名谦谦君子。
曾经我们同学背后在说,似Y老师这等人,真是个君子,兰花一样的人物,品格高尚。
(清·郑板桥,《板桥题画·兰》图。资料来源:头条快懂百科,“板桥题画·兰”。)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喜悦。)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喜悦。)
我也打算这边事情忙完后,到时候再去报告一些事情。
(其实我人生当中很多老师,其实很厉害的,为人低调,然后的话,有的都是诗书画精通,然后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
当然还有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但其孩子也是清华大学毕业这种,只不过因为特殊环境,所以他们非常低调,但学问什么,很多很拿得出手,人品也好。
他们可以说是让我现在都感觉很惭愧的人。)
那么我为什么提及这名Y老师呢,其实一方面我很难过,自己到现在,也没有一些事情做好,所以我打算这边事情做好后,跟他说一下,然后我的确有个问题,我不好意思再去问了。
这个问题,是我读书时候专门问过的,其实我很感谢网络,比如诗道骏言博士,他是博士,如果是平常的话,没有网络,我们想要请教一个人,是多么困难,我曾经请教我一名老师(诗书画皆擅长。),那时候还小呢,我专门骑着自行车,骑个大半天,然后去拜访,请老师帮我看文,指出哪里不足,老师也很客气的,我现在想起来,也特别感动。
但现在有了网络的话,像诗道骏言博士,我有些不懂的,我在那边看到,会有一些收获,我其实很感激的。
我很感谢他的无私,的确他不是完美的,但是我认为我是在他的格律诗词课程之后,开始写了人生第一首五律。
《和诗道骏言博士《五十自嘲》,《伪娇娘·自嘲》,说尽吾女人辛酸》
他对于格律诗词教学,其实很用心,我倒是乐见一些网友提出和诗道骏言老师不同的观点或者意见,只要友善交流,我们,我想很多东西,更加让网友们或者诗友们看到明白,在和善交流当中,促进共同进步。
而人我是非,始终不是学问之道。
(图片来源:图行天下,感谢分享。)
网络让我能够看到一些老师们交流,不管是诗道骏言博士,还是其他人,我能够看到不少人很多优点,我也希望今年我能向大家学习到更多。
其实很多东西,不需要在人我是非当中去“表明”什么。
如果你坚持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理论,可以去用你的学问,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做的更好。
旁人并不至于会因为你是不是博士,或者有没有头衔而对你轻看,恰恰相反,我认为诗道骏言博士并非这里诗词做的最好的,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很无私的人,值得尊敬,因为如果不是网络,或者这个人无私,可能他不会贡献诗词格律教程,而引起一些争议。
(很多人知道“明哲保身”,但他的无私,却给他带来了一些“是非”,所以他很难得。)
我希望大家在友善交流环境中,能够学到更多,而避免人我是非,因为这个的确不是学问之道。
对我而言,尊师重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
我曾经读书时候,有一个同学,有一天,他亲戚来了,好像,一看,大家都怀疑是他“爷爷”,头发不少都白了,结果一问,才知道那是他爹,然后是交上之前没交的学费,整整一麻袋啊,你能想象吗?
里面很多都是一毛,两毛,还有很多钢镚儿……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看着他爹的满头白发,我当时就很辛酸。
你们很多人可能并不会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多么伟大,而我至今为止,打交道一些老师或者老师的爱人,也是大学教师这种,你能想象大概晚上十点多还没回家吃饭,家人也不吃,在那边等候吗?
我觉得你们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教师这个职业多么辛苦。
(深切怀念:赵朴初老师。)
(赵朴初老师,曾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同时他也是也是著名书法家,其人品德高尚,所填《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令人敬仰。
《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我尽管在网上会遇到一些老师,但我并不会因为这是网络而加以怠慢,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如果我没有老师教导,那么,我也没今天,我相信我日子绝对不那么好过,因为没有老师教导,你没法那么明理,你需要通过社会很长时间的颠沛流离,挣扎,逐渐去明白人生一些“道理”,但是老师教导,可以让你避免走很多弯路。
他们简短几句话,却是很多人一辈子的经验,难道不该尊敬老师吗?
我好像也说的太多了,但我今天其实想讲的主题是“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什么意思。
Y老师曾经教我的时候,告诉我和其他同学,“床”是指的“胡床”。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床”,因为我想象中就是“床”,而无法理解“胡床”。
Y老师非常注重考证,之后我发现我们试卷上,这个试卷不是Y老师出的,上面“床”
的正确答案,是“胡床”。
为什么我特意提起这个事情呢?
是因为我最近看到关于这个“床”的一些说法,各说各的有理。
那我也想起了我曾经请教Y老师的事情。
当时,Y老师专门给我们说过,这个“床”是“胡床”,我虽然知道他很关注风俗民情,看的书很多,但是,我总是觉得想象中是“床”(过后我专门问他,他引经据典好多,我也不大记得了。),所以我后面专门请教过,然后Y老师引经据典不少,跟风俗有关。
而我期间在试卷上看到,这个“床”解释是胡床,但这个试卷不是Y老师出的,是一份公共试卷。
那么,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我内心一直觉得是“床”,但我填写试卷是“胡床”,当时Y老师给我解释后,我似懂非懂。
但我理解,那个意思是不是说,那个当时李白这首诗里面的旅舍,是不是没有“床”,只有胡床?……因为时间太久,我也不大记得了。
(我打算等这阵子事情做好后,我再去请教。也不好意思问。)
那么,对这个事情,“床前明月光”这个“床”到底是指的什么呢,这个“床”是什么呢?
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当时李白二十六岁,是旧历九月十五日,而这个时间是李白出川两年(24岁的时候离开四川),据说李白在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散金三十万,但在他27岁的时候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但在结婚之前,其实已经两手空空,那么如何证明他已经囊中羞涩呢?
那就是公元725年的时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好友暴毙于洞庭湖上,李白悲恸不已,却因为盘缠紧张,只能将其就近葬在洞庭湖畔。
多年后,才给他剔骨安葬。
李白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出手大方、阔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不是实在囊中羞涩,也断然不会需要多年后,才将其剔骨安葬,重新返回洞庭湖,找到当初埋葬好友的地方,将其筋骨剔出,到武昌城东再次下葬。
(来源参考:@西府赵王爷,《李白到底多有钱?出游一年不到,散金三十余万》;
@读否,《好友在游历途中暴毙,李白为何剔骨葬友?》
祝:新年快乐,诸事呈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而公元726年,李白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大家知道的《静夜思》,另外一首是《秋夕旅怀》。
(来源:头条搜索,网页显示。)
那么,这个时间已经是秋天了,旧历九月十五日,已经实在没什么钱了,而这个写诗的地点,叫“扬州旅舍”。
居然也不知道名字是叫什么,1296年后的我们……因此,不知道,这所旅舍到底在哪里。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
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
杜牧诗云:“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但根据李白当时已经进入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6年的秋天,可以想象,李白这个时候应该比较困窘,最令人难过的是,这个时候,他是病卧于扬州。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是病卧的情况。
现代人的话,什么时候最容易想家?
一是没钱的时候,二是生病的时候。
虽然李白未必一样,但可以想象,他孤单寥落的身影,在这个地方,是难以比拟的寂寞。
而“扬州旅舍”应该不是什么大旅馆,大驿站。
按照李白的性格,写诗歌喜欢具体地点,比如《望庐山瀑布》,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孩子广陵》,但在这个“扬州旅舍”上,却只让人知道是“扬州旅舍”而无从知晓到底是哪一家,可见,这个“扬州旅舍”只是一家好旅舍,但有了“扬州”二字,倒也很符合很多文人墨客的想象,认为文人颇为风流,有雅趣。
所以这个地点,李白没有说明,这个“扬州旅舍”到底叫什么名字,只是用“扬州旅舍”代替,可见这是一段不太令他愉快的时光。
第二,“扬州旅舍”按照李白当时经济情况,应该他没啥钱了,特别窘迫。
而他也没有说明,这个“扬州旅舍”到底叫什么名字,处于哪个地方,而是给模糊化印象,“扬州旅舍”而备显文人风流。
那么,《静夜思》四句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诗当中,首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什么意思呢?
那么只要看看这个“扬州旅舍”有什么就行了。
第一,说这个“床”是“窗”,一般旅舍或者房子总该有“窗”,但我觉得按照视角来看,不至于如此。
如果是窗,不管是大窗、小窗,富贵窗,还是穷人窗,如果是“窗”,那“床前明月光”是“窗前明月光”的话,这人显然在卧室里,那是从里面往外看,“疑是地上霜”,人是里面的话,是看不到外面的景象,无法疑,如果是卧室内的“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就不是说“窗前明月光”,而是用“窗内明月光”表达了。
因为它照进来了嘛,所以从视角上看,我感觉不会是这个“窗”指“床”;
如果这个诗人是站在室外说的,那么说“窗前明月光”,这人一直盯着窗,这感觉很“诡异”。
他如果站在室外,视野很旷达,应该不至于盯着人家睡觉的窗去说这个,有点“诡异”。
第二,说这个“床”就是我们平常睡的床。
这个是我个人看法,虽然老师教我是“胡床”,但我总觉得是卧室里的床。
因为这个时候李白病卧在这边了,肯定休息嘛,那睡到深夜,一看,“地上有霜”,起来看一下,原来有月光啊?
这很容易理解。
(基本上,在我想象里,一般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本来人因为生病,迷迷糊糊在床上睡着,一下醒了,看了下地上,怎么有霜了?
然后再起来一看,哦,是月光。
然后写下这首诗。
这体现出这个诗人在困窘情境下,仍然有诗意的表现。
那么,这个“扬州旅舍”有没有“床”呢?
正常来说,应该是有“床”的,但是,是不是有“床”呢?我们也说不好,虽然正常来说,有床。
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记忆出了差错,是否老师说,其实那边是胡床。
(甚至我生出一个想象,因为李白穷,所以李白将马扎搞成床一样,然后拿来睡……但按照他的个性,肯定不会说这个床到底什么床,是马扎拿来睡觉?……当然这是我的猜测。)
(我个人印象里不知道是不是老师说当时按照那个情况,其实李白睡的是“胡床”,是这种情况。)
我的理解是李白睡的是床,因为他生病了,病卧的话,肯定睡的是床,如果是“胡床”,除非当时这个“扬州旅舍”情况特别差那种,因此用“胡床”作床来修养,是有可能的。
(我印象中,老师好像当时举例了一个风俗,是当时的民情这种,具体我也忘了,老师看了好多书的,很博学。
但我印象就不太“深”了,所以我也不大记得了。)
我猜测Y老师当时所说,不知道意思是不是说,当时那个“扬州旅舍”那种,待遇可能没那么好,可能未必是“床”。
(而我猜测,是否李白当时,将那个马扎做成床一样以休憩?
按照这样来说,好像也有可能。)
因此,对于Y老师告诉我的“胡床”和我自己的想象是“床”,这两者,我其实自己在考据上面,我还是不充分的。
所以,我只能下次问他,等我这边事情做好再说吧。
(图片来源:@点点文史,《胡床不是床,浅谈胡床在历史上的起源与演变》;
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学问精进。加油。)
第三,有说这个“床”是“井栏”的意思,如果按照这个意思的话,那就是李白病卧,大概九月十五日,“秋老虎”还没过去,李白实在有点热,就出来走走……然后走到“井栏”这边,一看“有霜?不会吧?”,再看着天上的月亮,诗人举头看,低头思故乡。(当然,我个人并不认同是“井栏”的说法。)
按照这个解释,好像能“通”,如果他日有人问李白,这个“床”是何意,李白说,那“扬州旅舍”,有一口井。
按照他囊中羞涩的情况,倘若有人问,他回答是“井”,那以前一般旅舍有口“井”那说明环境不错了,要么是旅馆或者旅舍做的稍微有点大,寸土寸金的地方,有口井。
如果是小旅馆,那可能运气好,刚好有口井,那么这个说法,诗人这么一说,就备显风雅,还有“身份”,即便是个小旅舍,但有口“井”,说明“品味不凡”,那为何把“床”说成“井”不说,而是“床”也许是为了“避讳”,如果是“井”,那不是有点“看不到太阳”的时候,因为它深么,还是挖了一个坑,李白早年间,还是有功名之向,只是飘逸如仙,那么用“井”的话,肯定也不甘于“挖坑”之屈,一直在那边“坑”着,若是“床”则好说多了,你若问了,是井,说明有品味,你若不问,有床,则床则可以“高然大卧”,备显风流。
(图片来源:@漫游家文化,《云南建水,古井滋润下的幸福生活 》,这是“醴泉井栏”,至今有700多年历史。
据说从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了,重修于嘉靖十四年,复修于康熙年间,一般很多古井,会有保护,虽然我们不知道李白所吟的《静夜思》所在,“扬州旅舍”有没有井,但倒是想知道有没有井,可以去搜寻一下,以往的历史遗迹当中,扬州所在,有哪些井,如果真有井的话,说不定也可以找一下《静夜思》,李白吟诗所在。
只不过我个人并不觉得,李白《静夜思》当中的“床”是指“井”罢了。
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学问有成。祝福。)
但我个人总觉得不像是“井栏”,也不为问啥,因为我感觉视角不在“井栏”上。只能说我是直觉,我感觉这就是“床”,而且是室内。
至于是什么床,我个人觉得就是床,但Y老师说是“胡床”,当时给我举例过,我现在也不大记得了,所以我猜测是不是他当时那个“扬州旅舍”没有“床”给他,他自己弄了个“胡床”做成“床”一样,好休息?
具体我也不大清楚了,但总觉得不太像是“井栏”,因为他身体不太好,也许出去透透气,刚好看到月光投射在地上,一开始还觉得像“霜”……然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我觉得李白不至于这样。
我感觉他更加应该可能在室内做的这首诗,身体也不大好,可能就是睡得迷迷糊糊,然后再起来,发现地上以为是“霜”,结果一看是月光。
然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此,总结以上我的看法,就是,Y老师曾经教我的,以及试卷(公开试卷,不是Y老师出的)上面所说,是“胡床”。
但根据我个人想象,直觉就是“床”,如果是“胡床”的话,除非当时那个“扬州旅舍”里面没有床,因为李白情况当时条件不太好,因此,除非他将“胡床”弄成“床”一样去休憩,除非有这种可能。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我想我需要更多考证,回头我再问老师吧。
(我不知道Y老师现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的,但我也需要回头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