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3岁尼姑还俗,嫁45岁商人当填房,一年后生下的儿子家喻户晓

2023-12-27   刘明宝

原标题:浙江23岁尼姑还俗,嫁45岁商人当填房,一年后生下的儿子家喻户晓

1863年,王采玉出生在浙江奉化一个富商之家。父亲王有则熟读经书,精明能干,在他的教导和熏陶下,聪明伶俐的王采玉继承了他的才华,而且擅长女红。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她19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大弟弟是一个纨绔子弟,嗜赌成性,小弟弟有精神病,所以王家逐渐没落,一大家子人就靠着王采玉给人缝补为生,日子很艰难。

不久,王采玉嫁给了一个姓竺的人家。起初,夫妻俩相敬如宾,日子很甜蜜。然而时间久了,丈夫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他性格很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她发脾气,甚至是拳脚相加。封建时代的女性哪里懂得反抗,三从四德、嫁夫随夫等封建思想牢牢紧固着王采玉,她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次年春天,她为竺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丈夫很高兴。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谁知几个月后孩子不幸夭折,给竺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秋天,当地爆发了霍乱,不少人因此丧生,王采玉的丈夫也是其中之一。孩子和丈夫先后离世,对王采玉的打击非常大。孤苦无依的她打算回到娘家,与母亲一起生活。在那个年代,女性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会被世人看做是“不祥之人”。周围的人都说她命硬,命里克夫克子,不愿与她来往。竺家的条件不是很好,没有什么产业可守,种种打击下,王采玉产生了出家的想法。

回到娘家后不久,附近庙里有一个老尼姑圆寂了,王采玉的母亲是一个信佛之人,便叫她跟自己一起去为老尼姑处理后事。这让本就想出家的她觉得是良机,所以向住持坦白了自己的想法,道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住持怜惜她,同意她到庙里修行。母亲原本不同意,但又拗不过女儿,被迫答应。不过,她不允许女儿削发,只准她带发修行。其实,母亲有自己的打算。她认为女儿年纪还小,不能一辈子与青灯古佛相伴,将来还是要嫁人的。

过了几年,王采玉的堂哥所打工的主子蒋肇聪丧偶,整天闷闷不乐。这时,他想到了堂妹,便想着撮合他们。说到蒋肇聪,他也是一个能干人,口才好,还很精明,家里是做生意的。20岁时,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生意,将其发扬光大,成了溪口镇有名的富人。一天,堂哥找了个借口回家,路过寺庙时去见了王采玉,向她说了此事。她拿不定主意,只好说和母亲商量后再做答复。母亲巴不得她赶快嫁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桩婚事。

就这样,23岁的王采玉还俗,于1886年嫁给了比自己大22岁的蒋肇聪。婚后,夫妻俩生活很幸福。丈夫在外做生意,妻子勤俭持家,负责打理家务。一年后,王采玉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中正”,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民国政府领导人。好景不长,1895年蒋肇聪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妻子和几个孩子。她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大,还未来得及享福,就于1921年6月因心脏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