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该如何参与新冠抗疫

2022-04-22   汉正家族办公室

原标题:基金会该如何参与新冠抗疫

根据研究与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结合机构抗疫经历总结有益抗疫经验,可提炼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构建基金会应急治理机制以提升组织的应急治理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专项应急储备金,形成完整的应急物资供应、运输、储备链条,例如建立专项绿色物流运输通道;

(2)开展募资与信息公示,既提高机构的资源动员能力,也要提高透明度,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尤其是向公众、捐赠人和政府问责;

(3)在应急救援中,组织要建立高效的审批流程,打通对接、沟通、审核、拨款等环节,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缩减环节耗时;

(4)围绕专业性、创新性、项目成效、预算等方面建立审核和评估标准;

(5)结合组织优势和使命,构建需求筛选和轻重缓急排序准则;

(6)善用多种审核方法和多渠道来源的信息,快速识别和筛选合适的合作伙伴;

(7)构建以信任为基石、以契约为保障的合作伙伴关系,注重维护日常关系,并签订契约以明确双方权责;

(8)建立机构内部应急救援团队,包括团队成员构成、团队沟通与协调机制,例如以工作小组形式建立信息审核小组、募资小组等。

第二,有序、有效引导与发挥志愿力量。多家组织表示在抗疫过程中激发志愿精神与发挥志愿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广泛的志愿者网络不仅有利于收集与甄别需求信息、提供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采买、鉴定、运输、储备与发放应急物资。但同时提出基金会要坚持公益立场;恪守职业伦理;搭建专业平台和支持系统引导志愿者更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加强对志愿者管理、归类和培训。在日常工作中,要善用志愿力量,组建一支及时可用、信任度高的志愿者队伍。

第三,注重组织联动网络培育、建设与日常维护,形成协作生态或共同体。这体现在三个层次:

层次一是与在地组织的合作。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社会力量通常难以及时到达救灾区,因此需要与在地组织合作,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基层政府和医院等。合作内容涵盖共同捐赠、分享需求信息、共同开展服务、合力购买、运输与储存物资等。但这需要基金会注重培育和维系日常组织网络,尤其是致力于应急救灾的基金会,更应该在资源规划与分配、智力支持和项目安排方面主动向县域社会组织倾斜,通过日常交往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应急救援的沟通成本,也可以提升资源投放精准度,最终提高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中的效能。此外,也应注重培育区域性的枢纽型组织,据此形成区域组织协作网络。

层次二是基金会之间的协作,充分利用各基金会的优势,例如由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充分发挥数据挖掘与需求梳理的优势,具有物流资源的企业背景基金会发挥物资运输优势,医疗卫生领域的组织发挥医疗专业志愿团队优势等,形成基金会之间的协作网络,从整体上提高慈善行业的应急治理效能。

层次三是跨部门协作,包括依托企业资源探索建立政社协同的有效机制。前者是指利用企业物流资源、防疫物资标准和采购网络。后者是指在发挥政府统一作战指导作用的前提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借力与助力,保持开放态度。既有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也有助于社会组织提高声誉和获得背书。

第四,数字化时代要善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提升组织对内与对外管理能力。具体包括:

(1)善用大数据共享需求信息与分配资源,以及提升物资利用效率;

(2)利用信息管理手段,提升组织内部各工作部门与小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服务与项目管理能力;

(3)充分利用阿里、百度、滴滴、水滴、腾讯等多媒体平台开展募资活动,并利用新媒体及时公示善款使用情况。

从宏观意义上,以基金会为枢纽的慈善资源调配共同体正在形成,该共同体以救济物资和资金流动为核心,围绕着基金会展开。

具体而言,各种物资和资金由企业或高净值人群捐赠,经过基金会的协调和组织,再通过相关企业的物流系统和在地社会组织(志愿者)输送给目标单位或个人,这构成此次基金会参与新冠抗疫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富有韧性的慈善共同体或将是我国基金会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建设富有韧性的资源体系,让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形成更有效的战略伙伴关系。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FF2008

汉正家族办公室,专注家族传承、基金会和信托!更多信息可搜索【汉正家族办公室】至官方网站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