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宁停三分(散文)

2023-08-13   真言贞语

原标题:石清华原创丨宁停三分(散文)

宁停三分

文/石清华

晚餐后出门,斜挂在树梢的阳光仍然很热情。也许热情过度,准备去散步的人们聚在树下聊天。直到七点钟红日隐藏于树下,大家才到各自的去处。

我出校门不远,沿古河道南行,曾经的大堤已成杂草丛生的小径。右岸的一长溜两三层楼的民居前,青黄交错的禾叶下,沉甸甸的稻谷金光四射。左边的水草、莲叶屏蔽了水面。但见鹅鸭凫在水草上,深绿的荷为其子民撑起一把把遮阳的伞。伞上的莲花有的露出尖尖的暗红色小角;有的鼓起腮帮、涨红着脸,即将大放异彩;有的绽放、敞开胸膛、花蕊浅黄、四溢馨香;莲蓬或眯着眼,或独目圆睁,或眸子凹陷。站在岸边随手摘一个青莲蓬,掰一颗丢嘴里细细嚼一嚼,香喷喷、甜津津、水灵灵,应是少有的美味。

正品尝青莲子,忽见前面的荷叶有些异样,剧烈地晃动起来。很快便与一位背着雪白莲藕的农民相遇,我立马躲到旁边的草里,让出小径。望着筐中水灵白嫩、支支完整的藕,真想咬上一口。虽然萍水相逢,但还是很友善地询问:“师傅,你挖的藕好漂亮啊,技术相当高。”

“嗯,还可以。你也知道怎么挖藕呀。”师傅笑一笑。

“青少年时在老家挖过十多年的藕,你筐里的藕恐怕有三十斤吧。”

“差不多。”

“现在卖多少钱一斤?”

“五块钱一斤。”

“冬天卖几块一斤?”

“两块。”

“你挖了多长时间?”

“两个小时吧。”

“收成不错。”

“卖了与家里人去吃个早餐没问题。”

“你这样勤劳,真是一家人之福。”

一会儿后逛到香樟树夹道的水泥路上。宅前、渠边、树下,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乘凉。大家东拉西扯、轻言慢语,笑声阵阵。有的老年人躲在远一点的地方抽自制的叶子烟,红红的烟火忽明忽暗。有的年轻人离人群稍远,以方便看手机。娃娃们则喊喊叫叫、说说笑笑、追逐嬉戏。路灯下,居然有两位年轻人分别坐在木椅、条椅上看着厚厚的书。看来城里乡下,到处都有“书呆子”。随着自觉读书者的增多,文明前进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树外依旧明亮,枝繁叶茂的树下,已经有点晦暗,百米开外的物什已不甚清晰,所以紧靠渠边的树下徐徐而进。将近拓林村村部时,眼前红光一闪,知有车飞驰而来,马上停下面向公路。

旋即有一身穿白色上衣的年轻女人骑着摩托车,身后坐着一个也穿白色上衣的年轻男人。他们将近村部前的垃圾箱时,放慢了速度。只见男人将右手提着的塑料袋用力地投向垃圾箱,“叮当”一响,应是玻璃瓶与垃圾箱铁外壳碰撞的声音。可能是摩托车有事,边走边投,天又暗了下来,投手没瞄准,垃圾袋掉在了垃圾箱外。

“转身。”

“为什么?”

“垃圾袋丢在了箱外。”

两位年轻人慢慢转身停下车,他们不是帅男靓女,黑不溜秋的,定然是一般的劳动者。年轻男人下车,将垃圾袋捡起投到垃圾箱里,然后扫视了一下地面,大约没有发现漏网之鱼,才继续前进。一看时间:七点五十二分钟,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大约叫暮霭已至吧。我好奇地绕垃圾箱一圈,周边的地面确实没有垃圾。夜色降临,少有人见,一走了之,也无伤大雅。年轻人可能有比较急迫的事,尽管如此,也宁停三分。在这暮色中,年轻人似乎没有故意做作的必要,肯定是良好素质的使然。

这三分钟停车,打开了我的记忆。

今年正月初二,与老婆到小妹家做客,我便替小妹去卖公汽车票。而今的公汽,可通到每家农户的门前。要想乘公汽,站在自家门前或公路的不论什么地方,车来时招一招手,即可上车。当然,只要是乘过客车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客车停停走走。也许如此,想乘公汽的人,如果没有什么困难,哪怕走三两百米,那么也要到约定的地方去上车。公汽在运行时,来去的小汽会主动避让。如果前面的公路稍窄一点,或存在安全隐患,小汽车或公汽则早早地停下,没发现一个抢道的。

在一个拐弯处,有两车迎面对开,待彼此看见对方时,已相距比较近了。没听到从前的相互按喇叭催促对方让路。两位司机从车里走出来,绅士般地握握手:“新年好。”

“新年好。”

然后两人略一弯腰,轻轻地挥一挥右手,示意对方先走。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使得社会更稳定、更安全。

在小区上下电梯时,有人会按暂停键几秒等进出的邻居。进出小区门,有年轻人主动帮助老年人拿物什。乘车时常见有人搀扶老人、给需要者让座。外出时如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求助,往往会得到帮助。

时而也听说有坏人坏事出现,令人不安。在我看来,人世间虽然有坏人存在,但绝大多数都是好人。

当公民的素质不断提升,把一切有利于国强民富的事业化为自觉行动时,那么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2023年8月9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