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五一劳动节”,萧克将军走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正在城楼上与同志们欢度节日。毛主席看到萧克,握住他的手,笑着问:“我们是在龙洞溪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想不到,整整40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得当初与农民军会师的情形。萧克激动地回答:“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毛主席听了萧克的回答,不住地点头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油画《井冈山会师》
一、
1928年4月28日,这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几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下会师。主要力量有两支:一支是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一支是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当时的人数、装备用“可怜”来形容,一点儿不过分。谁会想到,仅仅过了21年,他们就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忆峥嵘往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其实,共产党、红军的起义和“上山”是被逼的。1927年,在北伐事业顺利进行之时,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对曾经的同路人、同盟军——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大革命的共同敌人是北方的军阀势力。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这种背叛都是无耻的。怎么办?是眼看着同志同胞被屠杀,大革命的果实落到刽子手手中,还是义无反顾地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后者。毛主席总结道:“(共产党人)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412反革命政变时期的上海
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
这叫“逼上井冈山”!
二、
南昌起义,是“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和第二十军贺龙的部队。当时张发奎是反对蒋介石的,共产党视之为国民党左派,争取第四军回师广东,再次北伐。而后来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当时还不是党员,只是一个同情老百姓苦难的地方实力派。那时的朱德,只是南昌公安局长,并领导着一支人数不多的军官教导团。起义后成立第九军,朱德任军长,实际这个军的人数不足一个团。南昌起义后的全部兵力,只有二万多人。
蔡廷锴
南昌起义成功了,但后面的道路险阻重重。最先出状况的是主力之一的第四军第十师。起义部队8月3日从南昌出发开往广东,第二天,第十师在师长蔡廷锴带领下,逃跑了!多年以后,聂荣臻元帅回忆南昌起义过程时,仍痛心不已地说:“(蔡廷锴带队叛逃)一下子搞掉了我们一个师。那个(第)三十团,是多么好的一支部队啊!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竟被搞掉了。”
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起义军缺乏补给,难以休整。会昌激战四天四夜,断后的二十五师走错了路,纠正方向赶到战场,在周恩来、叶挺指挥下投入战斗,方才扭转了战场态势。敌人逃跑,起义军发起追击。二十五师是叶挺独立团为骨架组建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师长周士第回忆:“本来部队一天没吃上东西,又饥又渴,过河时,有的人想喝水,有的人想往水壶里灌水,有的人便催促他们:‘喝了水敌人就跑了,快走,快走!’”会昌苦战得胜,付出重大伤亡击溃敌人。当时担任二十五师党代表的是李硕勋,他是李鹏总理的父亲,后来在海口因叛徒出卖牺牲。
李硕勋画像
会昌之战后,起义军继续南下,在筠门岭遭到桂军阻击,不得已转向福建。前锋占领潮汕,担负后卫的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由朱德统一指挥。主力部队与敌人在汤坑血战,力量不支,撤出战斗。前委在揭阳市流沙镇开会,周恩来发着高烧,躺在旁边,神志模糊中高呼:“冲啊!冲啊!”会议正进行中,敌人向流沙袭来,部队被冲散。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在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同志带领下,上了一只小船,出海向香港划去。聂荣臻回忆:“船太小,舱面没多少地方,风浪又大,小船摇晃得厉害,站不稳,甚至也坐不稳。我就用绳子把身体拴到桅杆上,以免被晃到海里去。”
三、
起义军主力失败时,留守三河坝的部队撤到饶平。二千多人的起义军部队,当面的敌人多达四万余。这时人心动摇,不少人主张分散,有的人开了小差,有的甚至拖着部下离开。关键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就是朱德。朱德坚定地对大家说:“只要还有一个人和我留下来,我就继续战斗;就是这个人也开了小差,我敢说,我还能发动起另外的人!”“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史沫特莱采访朱德
多年之后,朱德向采访他的史沫特莱道:“(当时)我们剩下不到九百人,衣服破烂,身上又脏,而且饿得发慌,可是依然直挺挺地站着,许多人背着三四杆步枪。”粟裕大将回忆,自己随部队从潮州撤退,到达饶平与朱德会合,“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和干部,对革命产生动摇,陆续离开了部队,到达信丰一带时只剩七八百人。”
正是朱德以他坚强的信念、包容的胸怀,带着这几百个挺直不倒的士兵,成为人民军队最靓的底色!这支小小的队伍,涌现出朱德、林彪、陈毅、粟裕等功勋将帅。陈毅感慨地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众革命的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支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的。”
毛主席赞扬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正是对朱德一生的高度概括。
四、
1924年毛主席在上海留影
大革命生死存亡之际,共产党一方面决定举行南昌起义,一方面委派毛主席、方志敏、彭湃组织秋收起义。毛主席任湘赣边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只有一支正规军,就是第四军警卫团。警卫团由叶挺独立团抽调骨干组成,团长卢德鸣,副团长余洒度。8月1日凌晨,卢团长同时接到两封电报。一封从南昌发来,党要求他率队去南昌参加起义;一封从九江发来,张发奎命令他带队到九江待命。卢德鸣与团部领导商量,如果去了九江,必被张发奎缴械,决定假借前往九江之机,半途上岸奔赴南昌。当他们按计划到达奉新县城时,才得知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南下,无法追赶。这支队伍开往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卢德铭任总指挥。
在组织起义期间,毛主席遇上无比惊险的一幕。毛主席后来向斯诺讲述道,自己被派到湘鄂赣地区组织秋收起义,在组织联络的途中,被民团抓到。情况非常危急。在那个充满血腥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数十万人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处死。毛泽东急中生智,想给押送的民团士兵一点钱,得到释放。但民团队长不允许。眼看离民团总部只有100多米时,毛泽东终于得到逃走的机会。他挣脱出来,见一个水塘周围长着很高的草。他躲进水塘里,借着草丛掩盖行迹。民团一路追来,在水塘四周搜索。“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虽然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希望,觉得我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
第一面军旗
8月下旬,几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5000余人。毛主席主张:“不要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免混淆一切。”设计军旗的任务交给了有留洋经历的何长工。何长工回忆:“由我负责设计并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鲜艳的红旗中间一枚大五角星,星中是镰刀和斧头的图案,紧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十分威武、漂亮。”
五、
何长工还接受了一个任务——毛主席派他去联络朱德的部队。
壮年时期的朱德
当时朱德化名王瑎,率部寄居于广东韶关,这里是他云南讲武堂同学、老朋友范石生的地盘。朱德正着急与毛主席取得联系,何长工的到来让他喜出望外。但老成的朱德不动声色,反倒盘问起何长工来。何长工回忆:“朱德同志看我穿着西装大衣,像个假洋鬼子,有点不放心,就像测验似的询问起部队的情况怎样,井冈山的情况怎样。”何长工一一作了回答。好在朱德身边的几个主要干部都熟悉何长工,陈毅是何长工留法同学,蔡协民与何长工是“工农联盟”。
蒋介石知道朱德部队隐藏在韶关,派兵准备南北夹击,并要范石生把革命队伍缴械,将朱德逮捕。范石生立即秘密通知了朱德。朱德率部队连夜出发,进入湖南。因消息蔽塞,这些地方还不知道朱德脱离了国民党。队伍打着国民党军的旗号,进入宜章县城。这一天正是农历除夕,当地官绅设宴招待“国军”。朱德、陈毅带兵解决民团武装,胡少海、龚楚带着十多个干练的士兵赴宴。觥筹交错之际,枪声骤然响起,胡少海带人控制住在场的官绅,成功智取宜章。
六、
朱德率部队借湘南起义的威风,一鼓作气占领了郴县(今郴州)。第二天,工农革命军在城隍庙举行群众大会,朱德在戏台上作报告。这是曾志第一次见到朱德。她回忆:“他那时才四十多岁,尽管他络腮胡剪了,但远远看上去脸仍很黑。他围着一条绿围巾,穿着一件很大的黄颜色的齐脚大衣,很威武、很精神。”
敌强我弱的根本态势不能扭转。敌人向湘南围来,朱德率部向井冈山方向转移。郴州第七师作为先头部队,到达酃县(今炎陵县)。蔡协民任郴州第七师党代表,他刚与曾志结婚,他们来到酃县,等待朱德主力到来。在这里,曾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曾志回忆:“我端详着毛泽东,中分式的黑色长发,清癯的面颊、智慧的双眸,举止潇洒自信,表情亲切而深沉。他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他热情风趣、平易近人,使我对他从仰慕变成了崇敬和亲切。”
萧克
时任宜章独立营连长的萧克,回忆在资兴龙溪洞与毛主席第一次相见:“毛泽东是中央委员。大革命时期,我曾读过他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其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这次与他接触了短短几天,他那轩昂的气度,敏捷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叛变革命的龚楚,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给他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四个工农革命军的卫士,簇拥着一个身穿褪了色的浅灰色中山装,身材瘦长,头发散乱,肩阔手长,面上胡须似是许久没有剃的汉子走过来,我与他通过姓名后,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虽然他不修边幅,但是他那温和的态度,使人一见便对他发生好感……他的诚恳的谈吐,亲热的态度,深深地使我感动。”
七、
粟裕回忆:“敌人发现我军东移,立即派两个师向东追截。正在这时,毛泽东同志亲率井冈山工农革命军两个团分路赶来,迎接并掩护湘南部队转移,在汝城、酃县城郊打击了追击之敌,掩护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的湘南部队顺利地到达砻市。毛泽东同志率领的部队完成掩护任务后,也胜利地回到了砻市。”
毛主席和朱德
何长工详细地回忆起那个伟大的时刻:“毛主席一到砻市,得知朱德、陈毅住在龙江书院,顾不上一路征尘,立即带领干部向龙江书院走去。朱德同志听说毛泽东同志来了,赶忙与陈毅、王尔琢同志等主要干部出门迎接。我远远看见他们,就报告毛泽东同志说:‘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边是陈毅同志,朱德身后的那位是王尔琢同志。’毛泽东同志点点头,微笑着向他们招手。快走近书院时,朱德同志抢先几步迎上去,毛泽东同志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不一会,他们的两只有力的大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热烈,又那么深情。毛泽东同朱德同志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八、
“朱毛会师”,革命胜利在望啦?不是的!
有一个红军时期著名战将,名叫耿飚,错过了井冈山会师。他所在的醴陵游击队听说毛委员在铜鼓一带闹革命,大家行军二百多里去投奔。走了几天几夜,到达文家市,知道铜鼓已被敌人占领,毛委员已去浏阳;耿飙他们赶到浏阳,又得知毛委员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大家十分惋惜、失望,只好回到原地继续革命斗争。这时县委要耿飚担任游击队队长。耿飙回忆:“第二天,我的‘兵’也来报到了。共有七个人,当这些头上缠着帕子,腰间插着烟管,一律打着赤脚的农民局促地站在我面前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指挥’他们。”这时的耿飚,才18岁。
耿飚
可见,井冈山会师时,除了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指战员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其他都是才放下锄把子的农民。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3个师9个团,一共只有一万余人,装备低劣、给养不足。而敌人的兵力,则是百万以上。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对比?!回避革命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讳言革命道路上的失败挫折,并不是对革命前辈的歌颂,反倒是对他们付出流血牺牲的不尊重!
就是这样的队伍,越打越大、愈挫愈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回首历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就是: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逼上梁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揭竿而起,摆脱苦难。
这是我党不可忘却的初心!
本文作者:马驽,“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