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选秀”几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适龄女子,为什么照片中那么丑?

2022-10-07     小花的生活

原标题:清朝“选秀”几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适龄女子,为什么照片中那么丑?

前言: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的后宫号称三千佳丽,里边理应是充斥着全天下最美丽的女子,毕竟在封建社会中全国的女子都是皇帝后宫的潜在对象。但是我们在看清朝时期一些皇后乃至皇妃的老照片时,却让人大失所望,照片中的女人大多数都是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可以用丑这个字来形容,让人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感。

这时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清朝时期的选秀女几乎能囊括八旗中所有的适龄女子,为什么选出来不是美若天仙,反而相貌普通呢?

八旗中三年一选,符合条件者不在少数

首先说清朝时期选秀女的这一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皇帝挑选后宫嫔妃,以及为皇室子弟挑选妻室的一种挑选办法。清朝最初时期是没有这种制度的,皇室的择偶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都是与蒙古王公进行联姻,后来由顺治帝创立,后世皇帝不断完善,这才形成了清朝的选秀女制度。

这种选秀女三年举行一次,不管是满清女子、蒙古女子,还是中原女子,只要是隶属八旗官员中的适龄女子都可以参加,其中13到16岁的女子经过层层筛选后,被选中的成为嫔妃或嫁给皇室的其他子弟,未被选中的则赐返回家,自行婚配。而且在适当的年龄不去参加这种选秀,或是未参加已经嫁人的,整个家庭人员都会被治罪,由此可见清朝当时对于选秀的重视程度。

统治者忌讳“女色”,多数挑选难凭自己心意

这样来看,可供皇帝挑选的女子其实也不少,为什么选出来的还是其貌不扬呢?首先清朝的这个选秀女不是我们现在的“选美”,容貌美丽的女子甚至都能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淘汰掉。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清朝的统治者在创立清朝之后,为了使这个王朝能够久存,熟读史书研究历代王朝的兴盛衰亡过后,认为美丽的“女色”是造成皇帝堕落、国家败亡的原因,因此他们对“女色”存在这一种忌惮的心理。所以在选秀女时有着明确规定,不准女子浓妆艳抹。如果选择那种生的容貌美丽的女子,就会使得他人想到“红颜祸水”这样的词语上,认为不利于君王的统治。

在传统观念中,帝王好色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这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因此皇帝就算是自己有相中的,也不能轻易地去犯“好色”这样的忌讳,因为这样不仅会受到太后以及大臣们的指责,也会被人们所诟病。

“选秀女”可称为“选门第”,门第标准第一

另外,清朝的选秀女的真正标准其实是门第与品性,也可以称“选秀女”为“选门第”,至于女子的外在相貌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选择条件。门第也是这些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因此清朝的皇后乃至皇妃多数都是名门出身。

例如光绪帝的皇后,也称隆裕太后,众所周知她的相貌实在是普通至极,但她当时能够在选秀中脱颖而出,入主中宫成为皇后,不是凭借平淡无奇的相貌,反而是凭借自己当时无人能比拟的门第,慈禧太后的侄女身份是她最大也是别人难比的优势。至于光绪帝的珍妃,容颜虽然尚可,但他入宫也不是凭借容貌,而是凭着身后显赫的门第,家族中父亲、祖父、乃至伯父尽皆都是当时清朝的高官。

至于选秀女的第二标准品性,所谓品性就是人们常说皇后“母仪天下”的那种姿态,让人一看就有那种仁厚端庄的相貌。在性格方面上观察选取的也是孝顺、宽仁等等这种性格的女子。

这样一来,符合筛选条件者自然而然就少了,相貌美丽者的不能去选,一概依照门第来选取,自然而然的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也就丑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大清会典》《清世祖实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be77b4f92fe9a810cf1fbbd43f1b1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