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

2023-10-1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视域 | 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

视域 | 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

科学报关注我们

▋社科成果

“中国文论三大体系”建构需要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的资源准备,需要文学阐释学为其提供方法津途。

原文 :《构建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

图片 |网络

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经验也表明,一种文学理论的知识范式与话语逻辑常会受到文学阐释学方法的影响。选择“文学阐释学”为题域,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方法支持。近日,西北大学谷鹏飞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1942—2022)”(项目号:22AZW001)结项,其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成果聚焦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中国文学阐释学因面临新的“中国语境”、使用新的“中国方法”、追求新的“中国价值”而催生出新的阐释学范式。这些范式既不同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一般范式,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核心范式,还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主导范式,且发展持续至今,因而可统称为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

成果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当代文学阐释学所面临的“中国范式”,并不是中西方经典文学阐释学的“原理”问题,而是“应用”问题。研究者以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应用”的三大类型——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现代化阐释、西方文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化阐释——为具体对象,分别揭示出它们在当代文学阐释学“中国语境”“中国方法”“中国价值”中所表现出的“中国范式”。

其次,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演递的深层逻辑。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不同流派与观念,在表面上是文艺观念与价值立场的不同,实质上是阐释观念与阐释方法“中”“西”“马”的不同。当下文学理论“失语症”等诸多话语困境,其症结并不全在于汉话洋说,也不全在于它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而在于其未能发现一套与当代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相适应的阐释学原则,凭此原则,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形态才能真正走向融合,一种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建立。

最后,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表里关系启示出一个基本识见: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只有超越文学理论的“流派”属性而将自身提升为“原理”与“方法”,才能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根本作用。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1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社科成果 | 人工智能有助于刑事证据推理

社科成果 | 道经材料对语言学界的意义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