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
农历虎年春节开工后,成都很忙
就在2月8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正式公布
其中,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涉及30个项目,总投资约750亿元!
透露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
成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排名中
排名全球第39位,较上年提升8位!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
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开启“十四五”新阶段
动力源牵引更加强劲
成都是如何做的?
一起来看
成都“2021科技创新关键词”——
关键词点击
顶层设计,谋划于前。
过去这一年,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布局,深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城市创新战略设计。召开市委全会研究出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颁布实施《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研究制定《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实施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创18条”,配套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50余项政策措施。
优化全域创新布局。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两区一城多点”战略布局,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极核引领,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战略平台支撑,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全域联动发展,“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深化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签订《成德眉资同城化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跨区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成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德阳、眉山、资阳“科创通”分平台加快建设,共同举办“极核引领•共建共享”“校企双进”系列活动,都市圈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制定实施成都市推进成渝科创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与重庆市签署双核联动共建科创中心的合作协议,两市共建西部科学城、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等持续推进。
关键词点击
国家有部署,成都有行动。
过去这一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成都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的要求,全面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规划面积378.8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探索建立科学城“科研特区”制度。
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天府新区兴隆湖为核心,成都已聚集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科技创新基地11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5个、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41个,成都超算中心成功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获批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30个。
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战略性领域,省市区联合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运行,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将于今年内揭牌。
关键词点击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建圈强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这一年,成都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产业创新高地——
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成都持续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等“校企双进”系列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与30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规划建设“环川大知识城”等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聚集创业团队500余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超200家。
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华西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2个、高能级创新平台80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8个。2021年,围绕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21个,突破纳米孔基因测序等核心技术100项,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视觉终端专用芯片实现量产。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7821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全年超过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成都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5家,位居西部城市第一/全国第六。
关键词点击
任何创新主体的成长,都离不开脚下根植的“创新土壤”。
过去这一年,成都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引领,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部署,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实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30条”,探索“先赋权、后转化”“共申请、共获权”改革,推行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西南交大等4所在蓉高校深化开展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深化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制度。
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校企双进”等各类双创赛会活动超400场,组织高校专家团队1500人次和3000余家成都企业参与了活动,推动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与我市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升级“科创通”平台。截至目前,聚集双创机构864家、双创服务产品2673个、双创导师1106位,服务双创企业(团队)31254家,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
让我们鼓起虎气、铆足虎劲
书写更加绚烂的新篇章
虎年伊始,科技创新,虎虎生威!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