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易“上瘾”?心理应对有高招

2019-10-04   续航美国留学

在美国留学,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是常见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包括抄袭和作弊在内的“学术不诚实”是造成大学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美国本土学生相比,许多国际学生违反学术诚实的行为是源于K-12教育阶段对于论文写作和引用规范的训练不足,对于学术诚实重要性的认知和抄袭行为界定的主观判断力也相对缺乏。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抄袭”和“如何养成良好的论文写作习惯”,比讨论“美国大学抄袭被抓怎么办”显得更为重要。那么美国学生在进入大学的K-12阶段,是怎么练习和培养自己学术诚实的意识和习惯呢?

美国学校对于抄袭的预防和对于学术诚实的培养早已贯穿了中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在这个新学年开启之际,谷歌的教育部门“Google for Education”宣布推出针对K-12教育阶段的新工具,旨在帮助教师打击抄袭行为。新工具的名字叫做Assignments,是以前被称为“CourseKit”的软件的更新版本,它将附带新功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以确保正确的内容引用,避免作业内容抄袭。

借助名字是“Originality Reports”的抄袭检查功能,教师可以检查遗漏的引用或其他原创性问题。当作业被提交之后,该功能将对照“数千亿个网页”和“数千万本书”检查学生的内容。谷歌指出,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新工具,因为他们在向老师提交最终作业之前,可以最多使用3次抄袭检查。类似的抄袭检查工具已经在美国普及了多年,功能也在不断提升当中。

当然,中小学阶段的训练和教育并不能完全规避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抄袭现象,是因为抄袭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这些心理原因有时候会超越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而支配人的行为。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有时候就像撒谎一样,在没有被发现、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重复性,也就是“容易上瘾”。如果我们能了解更多抄袭背后的心理原因,也许就能更好的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抄袭行为背后的常见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侥幸型:老师/教授应该不会发现的吧?

让我们来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在知道他/她的抄袭行为一定会被发现并且会受到惩罚的情况下,还会继续这个行为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假设条件下给出的答案都是“绝对不会”。所以很多抄袭行为背后都存在侥幸心理。要想客服自己的侥幸心理,需要从客观世界寻找答案:到底论文抄袭被抓的可能性大不大?抄袭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

上文中谷歌公司开发的新工具其实已经间接给出了答案: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学术领域的今天,字句和表达方式的抄袭想要躲过众多智能查重软件的法眼,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思想和观点的改写和抄袭,对于读书破万卷、慧眼如炬的教授来说,真的并非难事。至于抄袭的后果——轻则成绩作废,重则面临开除——必然是对金钱、时间、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打击。

2、自我安慰型:这个人的观点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样

鲁迅先生早就借着孔乙己之口讽刺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很多人之所以会抄袭,是认为思想、观点、语言、表达方式等等并不具备真正的原创性,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读到的内容“一样好”“没有区别”。但是在学术论文的世界里,观点的呈现和表达是具有“先来后到”的顺序,只要是成文的、发表的、有据可查的论文,在使用类似观点和文字的时候,都要尊重严格的引用规范。另外,人的大脑也是有一定“欺骗性”的,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表达和其他作者一模一样,不过是阅读之后,大脑混淆产生的印象,是真正的“自我安慰”。

3、仰慕型:我只是太欣赏、太喜欢这个内容才会模仿的

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当我们仰慕、崇拜一个人,有时候会禁不住模仿他/她的行为举止和讲话方式。在学术环境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读到一些论文会产生“为什么他/她的表达会如此到位?观点会如此新颖?实在是太厉害了”的感慨。但是在学术世界里,如果喜欢、尊重、仰慕一位作者,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正确引用他/她的作品,给与他/她应有的认可。

4、自我开脱型:我只是想偷懒,并没有恶意

可惜在抄袭的世界里,偷懒并不是借口,拿偷懒当借口的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抄袭这个行为的性质。抄袭本身就包含着对原作者的恶意,是学术世界中的偷窃。抄袭这个行为延伸到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的恶果,影响从文化娱乐作品,到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等重要的领域。直面抄袭行为,要从认识抄袭的性质开始,也就是说要想避免抄袭,我们要首先培养自己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awareness)。

5、被迫型:如果不抄袭,我真的很难完成学术任务

就像撒谎一样,有时候抄袭也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逃避心理的产物。所以这里的“被迫型”指的也不是客观上的被迫,而是主观上的被迫。被迫型抄袭的人常有的一个观点是,“我抄袭是因为没别的办法了,实在写不完了”。其实这个借口也可以通过理智的分析被打破:无法完成论文、完成论文的质量较低造成的后果是分数较低,而抄袭的后果是没有成绩和学校处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逃避心理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克服,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先承认抄袭一定是下策而不是捷径,然后再想办法提高效率。所有所谓“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原因,抄袭也是一样。“美国大学抄袭被抓怎么办” 的担忧背后,我们能做的也有很多。接纳自己的困惑,直面自己行为意识和习惯的源头,还有在无法自我开解时求助学校的学术和心理健康资源,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独家稿件声明】本文为美国续航教育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美国续航教育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