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些掉漆的红木箱子,是艾外都·阿不都几十年来的珍藏,他总是拿出箱子里的旧照片和日记本,一遍遍摩挲。
这些记录承载了他们整个家族53年来的夙愿。
(一)
五十多年前,阿不都·卡斯木染上怪病,手臂和腿部长满了肉瘤。
他的儿子艾外都·阿不都辞去工作,照顾父亲,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不堪重负。
艾外都·阿不都带着父亲来到哈密的医院,但是由于父亲病症罕见,医生建议他们到乌鲁木齐的大医院去。可是路途遥远,父子俩没有钱前往乌鲁木齐,只好先坐火车回家。
在火车上,父亲病情严重,已无法正常坐立,只能躺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临时铺就的褥子上。
人来人往,大家都匆匆看一眼便走过。火车哐哐向前,这个家庭前方的路,却越发迷茫了。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的姑娘,蹲下来仔细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并询问了情况。
图为王香莲
了解病情之后,姑娘先是安慰大叔,让大叔放松下来,接下来的四十多分钟,姑娘一直帮忙照顾着大叔,还告诉他们自己是医学生,名叫王香莲,在西安实习,去乌鲁木齐探亲。
下车前,她记下了他们家的地址,说:“你们去乌鲁木齐吧,我在那里等你们!”
(二)
在乌鲁木齐,王香莲十分记挂卡斯木大叔的病情,先后三趟前往医学院询问。连着给他写了三封信,甚至在信封里夹了10块钱。
那个年代,10块钱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可谓是一笔“巨款”。
艾外都·阿不都一家十分感动,没过多久,他拿着筹集到的350块钱,带着父亲前往乌鲁木齐。
可惜的是,那已是三月,王香莲已回西安,终究没能与恩人见上一面。
但王香莲多次委托乌鲁木齐的亲戚去医院看望阿不都·卡斯木。
就这样,从老人治疗到痊愈的四个半月里,王香莲给他们寄去15封信,共140元钱。
艾外都·阿不都一家都盼望着有一天能与王香莲再见,当面表达谢意。
(三)
四年后,阿不都·卡斯木病情复发。
这次他前往西安进行治疗。没有料到的是,西安医院的专家看到他后,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来了!”
图为艾外都·阿不都与女儿
卡斯木大叔很是费解,远在西安的医生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名字?
原来,王香莲虽然当时已经不在西安,但她曾屡次向西安医院的专家咨询卡斯木大叔的病情,还将他的照片拿给专家看。
专家们早就熟知了他的病情,还曾写信到乌鲁木齐的医院,与那里的医生讨论了治疗方案。
在人生地不熟且语言不通的西安,卡斯木大叔依然感受着王香莲竭尽所能的支持与帮助。
图为阿不都·卡斯木
阿不都·卡斯木在治疗期间拍了许多照片,他想等找到王香莲后,把照片都寄过去,与恩人一起分享治疗康复的过程。
这个小小的愿望,在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变成了一种奢望,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脏病去世也没能实现。
阿不都·卡斯木在临终前,一遍遍地要求别人给他念王香莲的最后一封来信,仿佛这样心里能得到一丝慰藉。
艾外都·阿不都答应父亲,一定会找到王香莲,找到这个姐姐,当面对她说声“谢谢”。
图为艾外都·阿不都与女儿
(四)
希望之门打开后,阿不都一家终于见到了王香莲。
王香莲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寻找了她五十多年,含着泪说道:“我仅做了一件小事,没想到你们会挂在心上。”
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儿紧紧握着王香莲的手,激动地说:“您做的一件小事,影响了我们一家,影响了我爸一生!”
在节目现场他亲手给王香莲戴上了围巾,圆了父亲阿不都·卡斯木的遗愿。
图为艾外都·阿不都与王香莲
王香莲说:“因为我是学医的,我要关心人民的健康,但是我还没学到真实本事,只好表示关心,起码给他一个思想的支持。”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是医学生的誓言。
有一种爱,可以跨越民族,超越亲情。有一些人,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不穿铠甲的英雄,在黑暗中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与光亮。
这种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