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霞
大米和小米OT方向研发总顾问
台湾义守大学职能治疗学系教授
特别教育研究所博士
上篇文章斯坦福大学:水平相当的自闭症幼童,长大后为何差距巨大?中,我们罗列了众多家长希望孩子提升的关键能力(语言、沟通、生活自理、互动、快乐、有动机(兴趣、意愿)、守规矩、主动性、情绪控制、学习……),并重点讲解了主动与人互动和动机。
本期,我们把重点放在家长容易忽略的 “游戏”和“友善环境”上。看看它们为何重要?家长可以怎样帮助自家自闭娃提升游戏能力,打造友善环境——
你和孩子玩的是游戏,还是活动?
如果有家长认为游戏是孩子的重要能力,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赞,说明你在自闭症干预这条路上迈入了新阶段。
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职能,随着每个孩子的成长。
在自闭症领域,游戏被灵活运用于各大实证有效的干预方法中,很多学派时常会讨论,游戏的定义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有的说,游戏是知识的开端;
有的说,游戏是创造力的源泉;
有的说,游戏是孩子学习新事物的渠道,是他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
这些都是它的功能,但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游戏?
我认为,它需要满足以下三点:
控制感
游戏的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由孩子主导,自由地完成想做的事情。
孩子控制权越高,游戏的成分越大,控制权少,只能称之为活动,并不能成为一个游戏。
动机感
游戏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想做,而非应该完成,或被要求去做的事情。
关于如何提升自闭症孩子的动机,请参照:斯坦福大学:水平相当的自闭症幼童,长大后为何差距巨大?
脱离现实感
游戏让孩子有发挥想象的空间。
假想游戏是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第一步,家长和孩子玩时,可以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想象:
先是物品的替代,比如把香蕉当作电话筒,水瓶当作麦克风等等,在游戏中去呈现。
其次是角色的替换,例如在过家家的游戏里,孩子提出扮演爸爸妈妈、老师警察等权威性人物的角色。
这是他在现实中达不到,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得到满足之后,他就会有动力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步
轻松加入自闭症孩子的游戏
很多家长指出,孩子总是自己玩自己的,他们很难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之中。
但其实和自闭症孩子做游戏,并不需要复杂技巧,家长只需要:
1. 以孩子为主导性,跟随他们做相同的动作,从轮流开始,慢慢加入到孩子的玩耍中;
2. 加入后,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或引入创新性玩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以此发起简单互动;
3. 有了互动之后,在孩子游戏依旧有浓厚兴趣时,开始思考如何在游戏中融入学习目标,如颜色教学、数字教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A. 和孩子互动时,采用面对面的姿势。
B.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用语要简单化。
这样创设环境
孩子的进步不是一点点
目前,很多国际性组织提出,障碍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除了受本身功能障碍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对自闭症孩子而言,因为感觉认知等障碍,不舒服、不友善的环境可能会降低们他参与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发挥,甚至会引发情绪问题。
他们容易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家长可以如何营造友好环境?
1.降低感官刺激的影响
研究指出,80%—90%的自闭症孩子,都会有感觉处理障碍,在感觉输入的调节、组织以及区辨方面,无法适当回应。
他们听觉、触觉、本体觉等可能过于敏感或迟钝,感觉调节能力也较差。在同一环境中,自闭症孩子与普通人的感受差异可能非常大。
而无论是追求感觉刺激,还是逃避感觉刺激都会影响自闭症孩子在活动中的投入度。
所以,我们要注意依据孩子的感受,为他们营造单纯、友善的环境,例如避免在房间中摆设过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调整灯光和音乐强度等等。
如果孩子经常在特定环境中有怪异表现,家长却不知原因,可以请职能治疗师协助找出他们敏感的刺激类型。
2.建立一致性的日常生活例行活动
很多自闭症孩子都害怕突然改变,例如每天上学都走固定的路线,如果突然换了路线,孩子多半会焦虑难安,哭闹不已。
很多研究都表明,他们在活动转换时,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或自伤行为。
结构性的日常活动安排能够让孩子的参与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固定的日程表,让孩子养成固定生活习惯。如果临时事件发生,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提前沟通,如果事件能够预期,就可以降低孩子的焦虑与不安。
结构性日程安排具体操作可参考:
邹小兵:自闭症孩子小明的上午应该怎么度过?
3.为小朋友提供一个固定的游戏场所
家长最好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个固定的游戏场所,它需要:
A. 提前摆放适当的玩具
B. 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场所
C. 环境布置要符合孩子的发展和感觉需求
D. 孩子在这,就只是玩耍,而不是学习
E. 孩子玩耍时,大人提供陪伴而不是指导
家长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后面两点,孩子玩的时候一定不要硬塞给他们,你想他们学习的东西,而是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去探索、引导。这就回到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如何加入孩子游戏的部分。
无论是加入孩子游戏,还是为孩子创设友善环境,家长时常都需要寻求职能治疗师的帮助。
什么样的治疗师才称得上专业?
大家常做的感统与职能治疗有什么关系?
如何区分真感统与假感统吗?
敬请关注下篇
“职能治疗与自闭症”
延伸教学:
名师专栏|台湾职能治疗师邵玉姗:谱系孩子到底要不要做感统?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可能意味着他需要感觉统合训练介入!
解慧超:如何选择有效的干预方法(上)
整理|梁雨 编辑|春桃 内容顾问|孙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