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在这个赛场,中国自闭症少年已夺下9枚金牌!

2021-10-29     大米和小米

原标题:喜!在这个赛场,中国自闭症少年已夺下9枚金牌!

“海南自闭症少年勇夺特奥会金牌!”

“广西柳州娃韦怡福也拿金牌了!”

“青海也有!福建也有……”

近些天,很多自闭症家长群里喜报频传。大家渴盼这些消息,已经很久了。

10月22日-10月29日,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陕西、青海举行。

与往年相比,今年赛场上自闭症人士的成绩格外耀眼,据我们目前统计的结果,已有5位自闭症人士,在特奥会游泳、举重、轮滑项目中拿下9枚金牌。

“他们开了这条路,可预见未来自闭症人士将横扫特奥。”几天来,自闭症家长卢莹一直很激动。在她看来,自闭症人士有必要,也有权利通过各种渠道向全社会展现实力和风采。

他们是冠军!

夺金的好消息,首先从泳池传来。

10月26日上午,在特奥会男子12岁-15岁组200米自由泳比赛中,15岁自闭症少年陈兴融以3分26秒的成绩拿下第一。

,时长

00:22

兴融夺冠时刻

紧接着,下午举行的100米自由泳比赛,他又摘得了银牌,仅落后第一名5秒。

陈兴融和爸爸陈勋虎在自闭症圈都比较知名,是为数不多的愿意走出来做倡导的一对父子。

兴融学游泳10年,已在海南省残疾人运动会暨特奥会上,获得过3枚金牌。现在,他已是残联名下的注册运动员,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征全国特奥会。

兴融之后,来自广西柳州的13岁自闭症男孩韦怡福,继续在游泳项目中大放光彩,连夺3枚金牌,分别为男子12岁-15岁组100米自由泳、100米蛙泳、50米蛙泳。

韦怡福拿奖牌啦

从未有过参赛经历的韦怡福,拿到第一块金牌后,抑制不住兴奋,给所有的微信好友群发了喜报,“我游蛙泳我得第一名!”

21岁的青海自闭症男孩王晨啸,是特奥会的“老人”了,今年是他第3次参加特奥会。而他的发挥也颇有老将风范,在10月27日举行的男子青年组100公斤举重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1枚。

他第一次参加特奥会是2015年,当时在轮滑比赛拿了两块金牌。

,时长

00:06

挂满奖牌的王晨啸开心地分享喜悦

同在10月27日,特奥会轮滑男子22岁-29岁组2*200接力决赛,两个自闭症男孩林刘力、陈兆然配合默契,为家乡福建拿下一枚金牌。

轮滑接力赛,努力赶超

自闭症人士一举拿下这么多奖牌,在中国特奥会史上可谓史无前例。

本次全国残运会与特奥会同时同地举行,自闭症人士参加的是第8届特奥会,主要面向智力障碍人士(运动员提供智力测试证明,智商低于70即可参赛),比赛时按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分组。

本届特奥会设有田径、羽毛球、篮球、滚球、举重、轮滑、游泳、乒乓球、足球9个比赛项目。

运动曾是调味剂,却带来了惊喜

自家自闭症孩子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甚至夺冠,是很多家长不曾想过的场景,也是很多自闭症家庭从未考虑过的方向。

面对一个刚确诊的自闭症孩子,大多数家长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教认知、教语言、练社交,运动大多数时候被视作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或是干预的调味剂。

韦怡福3岁确诊自闭症,还有三级智力障碍,为了让儿子不封闭,有玩伴,妈妈想送儿子去打篮球。

但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很考验团队配合能力,韦怡福不仅没学到技术,反频频被队友欺凌。

他7岁时,父母想到了干脆送他去游泳,但没有教练能教,只好爸爸自己上。

每周游两到三次,每个动作一百遍、一千遍地教,在泳池泡了5年,意外地泡出了3枚金牌。

韦怡福生活照

“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游泳让他阳光自信勇敢,也更加乖巧听话了。”韦怡福妈妈说,奖牌只是意外之喜,儿子坚持游泳其实并不是为了拿奖,而是游泳可以让他变得更好。

和韦怡福一样,陈兴融的教练也是爸爸。他理解不了专业术语,爸爸就翻译成大白话说给他,从最细微基础的动作教起。

“什么是标准的划手姿势,就是手要划到屁股。”兴融学得慢,就把动作一一拆解来练,光打腿就练了16个月。

这样苦练几年,爸爸自信满满地想让儿子加入海南省残疾人游泳队,却被告知兴融没有一个动作是完全标准的,一切需要重头再来。爷俩没放弃,终于在4年,兴融练成了标准运动员。

其实融爸让兴融学游泳的初衷,是想训练他的发音,没想到却找到了兴融的兴趣点。

上场前,爸爸为兴融按摩小腿

王晨啸爸爸让孩子练举重目的就更为直接——减肥。每天3小时地练着,练到赛场上,轻松拿下3块奖牌。晨晨自己也非常开心,嚷着要爸爸叫朋友来一起吃火锅,分享喜悦。

“妈妈我第一了,50米44秒!”在特奥会上,怡福开心的程度,是妈妈此前从未见过的。现在,她在想,能不能培养儿子代表国家参加残奥会呢?

自闭症人士将“横扫特奥”?

在社交、语言、认知等方面,肢体障碍群体比自闭症人士有优势。但在特奥会的赛场上,因为没有肢体障碍,自闭症人士得以从容发挥。

已培养儿子拿过5块特奥会金牌的王晨啸爸爸对此深有体会,他在一家干预机构工作人员,发现很多自闭症孩子身体素质都很好。

“而且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没有竞技压力的意识,上场就跟平时训练没有大的差异。晨晨参赛时,面对裁判他还主动打起招呼和握手。二是自闭症的孩子不会犯懒,叫他做50个深蹲,跑5圈,一个不漏给你做完。”

王晨啸在特奥会比赛现场

正是这样的明显优势,一度阻碍了自闭症人士进入特奥会。中国特奥会已开办7年,往年鲜有自闭症人士的身影。

据自闭症家长卢莹透露,今年有这么多自闭症人士参赛拿奖,正是有陈兴融爸爸、王啸晨爸爸等核心家长不懈努力,为自闭症孩子争取到了参赛席位。

这让很多家长看到了希望——如自闭症人士能充分参与特奥会,将取得更多奖牌,让这个群体更为全社会所认知和接纳。“我们在某方面特殊,不代表我们很弱。”

但事实上,每一枚奖牌都得来不易。体育竞技充满残酷的竞争,自闭症群体和其他障碍人士一样,会面临训练的难度强度,规则适应、临场发挥等方面的艰难考验。

韦怡福练游泳时,也会厌烦,耍赖要罢练,需要父母在一旁鼓励,“我们再游一圈好不好,就只游一圈……”

王晨啸本是学轮滑的,刚开始转练举重时,因为动作很枯燥,时常不满和抗拒。

好在爸爸很有一套,他不仅自己当陪练,给孩子做榜样,还会根据孩子的情绪,调整训练的难度和模式,给适当的奖励,变换花样,交替训练。

王晨啸与爸爸

体育竞技会是发展新方向吗?

“拿了金牌又怎样,以后能独立生活吗?”

“如果不能,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练有什么用?”

金牌再夺目,总归要回到现实,很多人也会不禁拷问,会纠结:我们要不要走这条路。

“特奥会强调参与而非竞技。”对于融爸而言,兴融拿奖固然激动,但拿奖不是他参与的目标。他想让告别应试教育的兴融,有另外的奋斗目标。“让孩子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也认为,孩子在参赛过程中,能收获的不止是奖牌,它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孩子融入社群的一种方式,比如参加游泳队封闭式集体训练时,兴融要跟着所有队员到酒店同吃同住。

兴融与融爸

“特奥会主旨是要鼓励特殊群体平等参与,它不是一个竞赛,没有所谓的记录。”王晨啸爸爸非常建议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参与进来,“这是留给他们的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而家长卢莹则认为,普通孩子读书不行,可以走艺术或者体育路线。在自闭症孩子中,绕道学艺术的太多了,但其实以他们的身体条件,更适合学体育。

或许对这些孩子来说,艺术和体育都不是最终的谋生之道,但能发现一条路,能透出一线光明,他们人生的道路一定会更宽更长。

特奥小知识:

1.残运会、特奥会有区别

全国残运会:为肢体、视力、听力有残疾、经过残疾认证的人员准备的运动会;

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运动员为智力残疾人,按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分组比赛。参赛运动员只需提供智商测试证明,智商低于70即可参赛。

2.自闭症人士怎么报名参加?

目前各省的特奥运动员大多是在当地特殊学校选拔的,有运动特长的孩子可以联系当地残联,残联有专门的残疾人运动队伍。

写作| 面包 小黑球 春桃 编辑| 当当 主编|秦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7925824_64859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