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七夕,远比你想象中浪漫......

2019-08-08   咕嘟夜食

编 辑 / 三水 出 品 / 自由气质

又是一年七夕,每逢这一天都会感受到甜甜的气息和浓浓的……“狗粮”。



朋友圈在各种花式秀恩爱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特别”的祝福。



可以说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了。


鲜花、礼物、烛光晚餐甚至是电商购物噱头,各式各样的现代人七夕节过法儿层出不穷。那么,在古代,人们怎么过七夕呢?

心诚则灵的乞巧狂欢派对


我们知道的七夕节日,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七夕这天,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在古代,勤劳智慧的织女是传统女性的偶像。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古代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望月穿针,向织女学巧,称为乞巧。如果对月穿针的红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在唐宋最为流行。

在唐宋,七夕更像是姑娘们的狂欢节,每到七夕,姑娘们都要做各种奇巧小玩艺,在街上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许愿之后,姑娘们还会互相赠送小工艺品,送上美好祝福。



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夕词》就向我们展现了当时都城长安七夕之夜的繁盛节日景象: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杜甫的《牵牛织女》更是唐代七夕诗中的名篇,它仿佛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白描的盛唐乞巧风俗画。



看来,七夕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鹊桥相会,古人们庆祝七夕节情趣盎然的风俗通过诗歌描绘的历史长卷再现在我们眼前。

古代的七夕=如今的双十一

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今天的“双十一”,一个买买买的狂欢日子。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双十一。


七夕的吃食寄予着朴素的情感


看着这么热闹,那古代七夕吃什么呢?其实古代七夕的应节食品有很多,比如吃鸡。

为啥要吃鸡呢?鸡与织女的“织”谐音,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织女的美好愿望,希望织女与牛郎就可以永不分离。



据说古人会宰杀一只鸡,这样天亮之时公鸡就不会叫了,公鸡不叫,就代表牛郎织女不会分开了。


真是个非常朴素的愿景啊。

古人七夕还要吃“五子”。所谓“五子”就是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不过在众多吃食中,还是以巧果最为出名了。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实就是吃的点心,用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或油炸或烙。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说起巧果还有一段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巧儿的美丽善良的姑娘,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别出心裁,每年七夕之夜,都亲手制作一种精美的点心来供奉牛郎织女。



天上的月老被感动了,于是大发慈悲为巧儿牵线搭桥寻找到了一门好姻缘。于是后人纷纷仿效,但是否像巧儿一样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就不得而知了。

巧果一般由女子制作,一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二来表明自己对心上人的心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是多么地单纯。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可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巧果花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欢聚。


记得小时候,七夕这天大人们总是会和小孩子讲:去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小时候都会认真地坐在葡萄架下静静地听,即使什么都没听到,也很开心。

七夕过后就立秋了,此时“天阶夜色凉如水”,人们就可以“坐看牵牛织女星”了。

其实,真正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在七夕这天,并不会在天上相遇。这两颗恒星在我们的视线里,总是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也不会跨过银河有任何的交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在宇宙的某个遥远角落,在那一方小小的院子里,在那个看星星的孩子的视线里,这两颗星星一直都在相聚又别离的途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文中部分配图源自网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