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三)

2023-07-28   真言贞语

原标题:周长行原创丨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三)

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

——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三)

文/周长行

在“活着,活下去”的话题下面,我鼓励“新兵”们学习苏东坡,也许是因为我加了“同志”二字,惹得大家笑了。

但我不是说笑话,我是认真的。

也不仅仅因为苏东坡生于眉山长于眉山,是老乡就应该向他学习,而是因为,他确实是“活下去”的千古第一人。公认的典范。尤其在当今“活着”已成为普世信条的时候。我曾经设想,若果有什么“活着培训班”举办的话,苏东坡定然是首选的教科书。

苏东坡是个快乐天才。我阅读苏东坡已久矣,从阅读到喜欢到推崇,凡是他的传记,我都购买,都阅读。越阅读越快乐,越快乐越阅读。哪怕是他的只言片语,我都喜欢揣摩一番。

苏东坡过得快乐,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他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

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道地的眉山人的气质。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体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莫过三万六千日,在苏东坡看来,那依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终成泡影,但他依然坚定地认为,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总是快乐的奥秘所在。

我把苏东坡推荐给“新兵们”,算是就地取材,也是我多年阅读苏东坡的一次分享。我希望他们活出苏东坡的模样来。

我来眉山约会“新兵”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观瞻了“三苏祠”。“三苏祠”打造得太好了,比之于五十年前我来接兵时的“三苏祠”,不知好看多少倍。简直是集天下景致之大成,美不胜收。

然而,苏东坡不可以“打造”,他不是被“打造”出来的呀。

我提议“新兵”们学习苏东坡,也不是要大家简单模仿。但,可以琢磨琢磨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统揽一番他的处世风范,读读他的传记,还有他的诗词和书法。

从他的一个个故事里,咂摸咂摸人到底“如何快乐”地活下去。学,总比不学强;把学习方法搞对头,总比盲目地学强。不论见到哪一个“新兵”,我都得絮叨一番苏东坡的快乐。因为我们总得要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苏东坡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那天在“三苏祠”紧邻的广场上,我目睹到让人震撼的一幕:上百张麻将桌和茶桌,千把人的规模,噼哩哗啦,人声鼎沸,笑声歌声此伏彼起,还有一个庞大的民间乐队,“合奏”出一片欢乐的“海洋”。苏东坡若现世,也当会为之载歌载舞的!

我劝战友们,也不要单学苏东坡,看看普通老百姓快乐生活的状态,我们也会受到启发和鼓舞。想快乐,处处都有教材可用。

5月4日至6日,我和夫人在王明全、王兴贵、叶仁贵陪同下,攀登峨眉山,观看乐山大佛,游览了双佛山。三天里攀登了三座佛山,又是一个“3”,这让我们尽结佛缘,也让我们的眉山之行终归圆满。

想见的“新兵”,我终于见到了,了了一个沉淀了五十年的心愿;与“新兵”的联谊互动也很成功。我想对他们说的心里话,期待和希望,也都一吐为快。 所谓的“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既寻且找,收获颇丰。我们不虚此行矣!

5月6日上午,我和夫人告别眉山,告别战友们,去往成都。

眉山到成都60公里,动车公交化运营,列车数量每天80列次,方便至极。我决意乘坐动车前往。

然而,战友们坚决不答应。他们委托王明全和伍万成陪同前往。伍万成为准备一辆好车,忙活了整整一天。他还请来驾驶技术娴熟的表弟开车。

王明全、伍万成把我们送到成都,一路照护,无微不至。直至与成都的朋友接上头,直到把一切安排妥帖后,他俩才依依不舍地返回眉山。

这让我和夫人格外欣慰和感动。

在本篇杀青之际,第96个八一建军节恰好来临。那就让我和我的战友们同喜同贺。

祝战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安康!

(写于7月28日。插图:周长行与战友们合影留念)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