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课设作品:高校建筑系馆设计

2023-09-25   UniDesignLab

原标题: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课设作品:高校建筑系馆设计

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课设作品:高校建筑系馆设计

转自:UA设计学堂

404工作室—2019级高校建筑系馆课设分享

01

2022年5月10日,东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2019级的同学们开始了三年级的最后一个课程设计——高校建筑系馆设计。404工作室的刘宇轩、尚楚玉、聂晶鑫等3位同学也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并提出了对于建筑系馆设计的理解和思考。

02

任务书概要

设计课题

拟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或南湖校区内新建一座建筑系系馆,掌握既有环境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方法,探索“新”与“旧”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处理好新建筑与既有建筑、环境、景观等条件的协调关系,重视校园室外环境设计。

选址及规模

(1)在南湖校区或浑南新校区内任选一处场地:本设计建筑面积规模控制在6000~8000 平方米,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2)办学规模:建筑学院本科生教学人数600 人,教师人数 80人,职员15人。

(3)具体功能及相应的房间面积分配可根据设计概念自行拟定,也可以根据设计3概念加入其他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空间。

03

师语

三年级的最后一个设计课程题目是东北大学校园里的建筑系馆设计,规模大约在8000㎡左右。针对该题目,在设计的初始阶段,与工作室19级的几位同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也是我认为该次设计核心的一个问题——设计将与周边环境产生怎样的对话与互动?三个学生分别在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旧建筑系馆旁边(地块1)与浑南校区花溪地景观旁边(地块2)两处场地中选择了一块场地展开设计。

两个场地处在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中

地块1处在人文历史深厚的老校区——南湖校区,场地内又有一座1952年建成的建筑系馆,系历史保护建筑。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新”与“旧”如何和谐相处便成了一个难题。建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介入场地?新建筑与旧建筑应该相融?相接?还是相离?几位同学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地块2处在充满活力与新生的新校区——浑南校区,场地周边环境优美,基地形状较为规整。东面为花溪地景观,北、南、西临校园干道。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如何与良好的景观形成互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建筑应该如何自处?新建筑如何展现新校区的创新与活力?如何与其他教学建筑相呼应?同学们用自己的设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下一个问题是“我心目中的建筑系馆长什么样子”。建筑学专业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乃至学生学习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怎样的功能空间才是适合于建筑学专业的师生所使用的?我们作为建筑系馆空间的亲历者,生活与学习紧密相连,甚至整个集中周都会在建筑系馆中度过,因此,建筑系馆到底是学习的地方?生活的地方?还是二者兼有?那么,你心目中的建筑系馆是什么样的呢?

最后,建筑系馆是一个文化类教学建筑,在充分了解校园建筑的性格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对建筑功能、空间与形式的把握能力,重视空间组织、建筑造型所能体现的高校教学建筑特征,重视校本专业文脉的延续及校园“隐形课程”的塑造也十分关键。

在方案的初期我只是把这三个问题抛给了他们,具体的答案还需要他们自己摸索。后来的整个设计过程,我很高兴地看到他们能够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思考。从成果来看,虽然还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大的方向是对的。

陈雷

2022.12.7

04

作品分享

01

《梁林之路·始于足下》

作者:刘宇轩

班级:1901班

选地:东北大学南湖校区

引言:

本方案选址为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老建筑系馆所在地块,旧有建筑馆的秩序影响着此地的场所精神,新建系馆应与旧馆形成怎样的关系?对立还是共生?辞旧还是尊重?

选址概况

建筑系馆选址位于南湖校区老建筑馆(现为理学院)北侧场地面积约为148mx142m。场地位于校园主要的教学区南面与中心绿化相邻,西侧为住宅区。主要的人群流线与校园十字轴线一致。场地的特殊性在于与校区老建筑毗邻,需要着重处理新建筑与既有建筑、环境、景观等条件的协调关系,重视校园室外环境设计,体现“新”与“旧”的和谐共生。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为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筑系馆设计,场地内有文物保护建筑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群中的建筑馆。为了呼应中轴线景观且尊重老建筑本设计采用地景建筑做法来衬托周围场地。本设计以路径为线索规划了1.地面路径一一通过看到老馆,回忆当年建校的华路蓝缕;2.屋顶路径一一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阶梯状排布的专教,感叹后辈的努力求学;3.依屋顶趋势形成的内部路径一一阶梯化专教布局有利于建筑学子增加视觉交流从而相互学习。三条路径让古今交错,正如东北大学大学校长为建筑学院的题词:“梁林之路,始于足下”。希望建筑学子也能始于足下,踏上梁林之路。

场地分析:

概念推导:

东北大学建筑系有着悠久的历史,1928年东北大学最早创办了建筑学教育,并聘林徽因、梁思成先生等人参与教学。然而三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彻底打破了国内建筑学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战前学校的仓皇解散,战时师生的颠沛流离,战后的艰难起步,让建筑学求学之路变得更加坎坷。到今天的2022年,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已经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这将近百年的建筑教育发展的坎坷道路也被更多人发现与研究。

我想用新的建筑系馆反应这段道路,让一代代建筑学子都能够了解铭记并以此激励自己。

草图与构想:

在对场地进行分析与组织后,我通过制作多种草模探索了多种新馆与旧馆的关系。最终在与雷哥的交流下选择了用拾阶而上的退台地景式的建筑形态,来更好地表达“路”地概念。

体块生成

首先根据老建筑馆形体趋势构建道路,后取老建筑山墙尺寸比例为模数构建功能体块,调整使之具有韵律感。将体块变成面并相互连接,增加轻盈感的同时,一条通向屋顶的道路也自然生成。最后加入屋顶绿化,限定人地屋顶路径的同时,也使建筑更好的融入了环境。

历史与形体的对应关系:

我将这百年的历史划分成了五个阶段:困难起步(1928年至1931年)——东北沦陷(1931年至1945年)——复学复校(1945年至1956年)——实体依托(1956年至1958年)——不懈努力(1958年至今)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应一段建筑屋顶,通过坡道的坡度大小、楼梯或坡道形式和坡道的宽窄反映相对应历史阶段的坎坷程度,通过改变屋顶的长短表示对应历史时期的短暂或漫长程度;通过密集的花坛景观装置来体现当时的困难重重,通过中间平台的过渡反映当时局势的暂时平稳,通过景观的密集程度营造不同曲折程度的路径从而反映当时发展的曲折程度。

内部空间路经:

内部顶层受屋顶形式的影响,进而也形成了退台形式。因传统的专教为垂直分布,不同年级专教交流效果甚微。故本方案将专教放在顶层,结合起伏的屋面做阶梯状排布,使得不同年级视线相同,利于建筑学这种视觉性学科的学习。

图纸:

02

《折行于筑》

作者:尚楚玉

班级:1901班

选地:东北大学南湖校区

引言:

面对历史保护建筑,新建筑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介入到场地当中?如何与旧馆进行对话?新与旧如何和谐共?

设计说明:

本方案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新与旧如何和谐共处。南湖校区老建筑馆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在形式上,无论比例尺度、形体组合、立面造型、细节线脚等方面都极具价值。作为建筑系馆,建筑本身的对于建筑教育的递归作用,更加使得改扩建过程中,尊重历史价值,在“尊重”中“创新”的意义重大。本方案试图找到一种新旧共融的全新可能,新建筑如何与老建筑和谐共处的同时,体现当代建筑系馆的时代特征与空间特性。

场地分析:

方案生成:

该设计首先从老建筑系馆的形式出发,给新建筑馆的形式生成寻求关联,从总图上看,新建筑采用了一种初看与老建筑不相关的折线形式,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折线关系的生成,与老建筑存在隐形的线性关联,使得新建筑在总图形式上与老建筑“互补”的同时,给予了新建筑馆一种全新的空间可能。

总平面图

大透视图

空间策略:

理念引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建筑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我希望建筑学馆并不是一个只能承载专业知识的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而应该是一个接地气的,氛围轻松愉快,融吃喝玩乐休息与专业学习为一体的生活馆。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创造,在生活中成长。

老建筑系馆空间现状:

空间类型和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建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要求

新馆所需空间属性与尺度:

功能情景设置:

剖面功能分析:

用一个从一层到四层通高的楼梯连接各年级专教,在交通空间处形成更好的视觉联系。每个年级专教空间利用高差区分班级,但空间开敞,便于学生交流讨论。将需要做手工模型的年级专教置于一层模型工坊上部,利用垂直交通连接。各层均设有休闲娱乐、餐饮、阅读等生活空间。

立面处理:

新建筑采用白色的表皮处理,同时立面处理上提取老馆立面窗洞比例模数,与老建筑的立面形式寻求统一,在比例关系,形式处理上,使新建筑与老建筑物之间取得了水平上的视觉关联。

图纸:

03

《编织》

作者:聂晶鑫

班级:1902班

选地:东北大学浑南校区

引言:

本方案选址为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中南侧地块,位于主轴线附近。同时,建筑系馆作为建筑教育的空间载体,是建筑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本设计着重考虑建筑在周围环境中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身如何体现出建筑专业特质?

透视图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为沈阳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建筑系馆设计,该方案选址于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中南侧,大学主轴和学生生活轴交点附近,受到了校园主次两条轴线的控制,因此要充分考虑建筑本身在周围环境中的关系。建筑系也是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唯一具有艺术气质的学院,系馆如何体现出专业特质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增加建筑系馆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并创造更大的空间变化,该建筑由交织的水平带组成,这些带在不同的层次上交叉,这些线性带就像道路一样,组织流通并有利于多样化的交流。除此之外,这些交织的水平带确保了通风,也创造了为每个空间带来光线的庭院。

建筑内,空间丰富,部分为贯通空间,突破原有空间的单调性,有利于建筑学子在建筑中体验空间。

前期分析:

设计策略:

本次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此地块处于大学主轴与学生生活轴交点附近,并且临近校园主轴线景观,那么如何才能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并融入校园肌理?二是建筑系馆作为建筑教育的空间载体,具有“教学场所”与“实物教具”的双重特征,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建筑系馆的性格?

应对问题一:首先提取校园建筑肌理,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编织”。

应对问题二:寻求变化,丰富体块,体现建筑系馆性格特质,增加建筑与外部、建筑内部与内部之间的交流。

总平面图

概念生成:

在上述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对如何体现建筑系馆性格进行细致探讨。

1.提出问题

如何创造丰富空间?

建筑学专业是向学生们讲解如何设计未来的空间,而这一讲述过程需要在一个已建成的空间中进行,这个空间就是建筑系馆,它是建筑系学子们学习空间设计的空间。

如何设置交流空间?

建筑学是一门及其需要交流的学科,因此建筑系馆应该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设置丰富以及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2.问题解答

“编织楼板”概念的引用:编织楼板的概念转化为建筑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编织不是图案,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具有:“可识别的楼板元素”以及“交叠的组织关系”。

编织楼板这种独特的空间形式恰恰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变化(部分空间贯通)以及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室内外交流空间。

方案生成:

首先确定“编织”基本形态,生成内院与平台,使建筑有更好的观景条件并且建筑内部有充足的室外活动场地。确定基本形态后进行多层编织,以此得到设计的空间原型。

将确定好的建筑形态置入场进行进一步细化。首先根据地根据功能及面积确定层数;其次,为顺应场地环境,改变楼板长度,以加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交流;然后,加入交通,解决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最后,加入结构,进一步细化,生成最终方案。

环境关系:

本方案考虑到对轴线自然景观的利用,建筑伸出的楼板可作为较好的景观平台。

轴线景观侧透视

图纸:

04

地块背景介绍

地块1

南湖校区旧建筑系馆旁

东北大学区位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巷11号。沈阳市和平区具有近百年的商业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市场体系完善,商贸集聚功能十分突出,属于沈阳的城市核心区。位于和平区的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开放程度较高,办学理念先进。

南湖校区历史

从规划的形式上,以方格网分隔原本荒芜的场地,赋予方格网中不同网格的不同功能,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后期以绿地过度各个功能以中心绿地与绿地四周的四座历史建筑为核心区,这种以中心绿地为核心的规划与霍华德提出的以中央公园田园城市核心的观点一致。且多年的校园内树木的栽植一方面优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也缓和了各功能区之间的边界,丰富了校园内的环境。把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设成为“花园大学”。

老建筑系馆历史

建筑学馆位于四大馆的西北角,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1951年由黄民生副教授主持设计,由侯继尧、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1952年竣工,为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设的第一批教学楼。平面形式为“L”形的不对称布局。面向东侧的建筑体形错落,造型优美。主入口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尝试,包含很多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颜色是灰色和砖红色

场地周边建筑

场地东侧为图书馆,北侧为艺术学院,东北侧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西侧为住宅区,南侧为大片绿化。四大学馆按校园中轴线中心对称分布,分别为建筑学馆,采矿学馆,机电学馆和冶金学馆。四座建筑的平面类型,冶金馆为“工”型的变形,建筑馆与采矿馆为“L”型,机电馆为“L”型。

场地周围道路、绿化

校园道路分为中央的两个主环道和其他校园支路。场地周边道路情况为,东侧和南侧均为校园主路,人流车流量较大。

周边为校园绿化集中区,南侧紧邻校园东西方向绿轴,东侧紧邻南北方向绿轴,北侧有大面积绿化用地,西侧有少量绿化。场地的四个方向景观条件均较好,但由于南侧旧馆的遮挡,故主要景观集中在西南侧和北侧。

场地内部情况

场地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旧建筑系馆呈L形居于场地南侧,现有一四层高计算机中心位于场地北侧,与建筑系馆之间有一个绿化广场。场地内东侧为校园绿化,有众多高大松树

地块2

浑南校区花溪地景观旁

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东北大学浑南校区的中南侧,大学主轴和学生生活轴交点附近,南侧为学生中心,东侧为花溪地和一号教学楼,西侧为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北邻学校主干道。

校园建筑特点

校园内建筑大部分采用采用红砖立面,呼应南湖校区老建筑,再现历史片段,与校园整体氛围调和,显现着经典校园气质。为延续校园空间结构,大部分建筑采用围合状,借用分形几何学的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

交通与人流分析

场地北侧与西侧为校园主干道,南侧为主要人行道,东侧为亲水步道;场地西侧与南侧人流量较大,场地北侧主要为车行。基于此,设计时在这些地方进行人流疏导。

景观与实现分析

场地的北侧及东侧靠近校内的主要景观带,景观良好,可以在设计时进行吸纳;场地的北侧面临学校主干道,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北立面对实现的影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