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没复印机,《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是如何流传至今的?
在古代,文艺作品多流行于上层社会,而所用材料又多是纸张、绵帛或者竹简等,这让文艺作品的流传变得颇为困难。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就让无数典籍被付之一炬,令人惋惜。《兰亭集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同样面临流传艰难的困境。原稿早已丢失,又未被大批量复印,那《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至今的呢?
《兰亭集序》虽然原稿已失,临摹本却并不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本就名扬天下,他的《兰亭集序》更是有如神助。他去世之前,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之宝,传于后代。唐太宗时期,已经传至辩才和尚。由于酷爱王羲之书法,李世民将王羲之的真迹视若珍宝。《兰亭集序》作为举世罕见的佳作,李世民对它更是觊觎,他最终设计拿到了真迹。李世民得此佳作,便想与王子群臣共赏。他令宫中拓书人临摹数本,赠予臣下,一时间引得“洛阳纸贵”。王羲之作品本就难得,就算是临摹也价值千金,加之帝王御赐,这些临摹本都被珍之重之,自然也就流传下来。
除了临摹于纸上的《兰亭集序》,还有刻于石上的。石上刻字,不易腐朽淡化,自然容易流传。唐太宗当年不仅下令让宫人临摹,还让欧阳询将其拓于石上,立于学士院。欧阳询的《兰亭集序》的石刻帖本,也是存世最佳的。此石曾被契丹所得,掠夺北上,但是中途又流落在定州,庆历年间才被发现。此石被呈入宣和殿,金兵入汴梁后不知所踪。直到明朝时,寺僧淘井时,发现石刻,但是已经缺失一角,后来又被人一摔为三。这就是定武兰亭序。不过就算如此多灾多难,石刻也总算流传至今,这也跟书写的材质息息相关。《兰亭集序》的临摹本并非只在国内留存,在海外也有,这也让《兰亭集序》不易成为绝迹。赵孟頫乃是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其书法成就极高,行书更是著称于世。赵孟頫赶往大都赴任时,朋友为其送别。好友独孤淳朋与吴森恰好都携带了《兰亭集序》的摹本,如此一来,赵孟頫得以观赏两本佳作。在途中,赵孟頫临写了《兰亭集序》。但是令人可惜的是,后来发生火灾,此本仅余三小片拓片,也流落到了日本。现在仍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王羲之乃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作为其得意之作的《兰亭集序》自然也被看作珍宝,无论是临摹本还是石刻本都被典藏。何士英乃是明朝声名远扬的清官,皇帝曾将定武兰亭序赠予他。何士英携此刻石回到故乡东阳,珍藏此石。后来东阳县令欲将其偷走,却被发现,恼羞成怒下将其摔为三瓣。后来,刻石更是被严加保管,何家三房一人一块。只有修族谱之时,此石才被合为一块。然后拓印,赠给好友。《兰亭集序》被如此珍重,流传下来自然不难。
秦火虽然烧毁了无数典籍,但《诗经》等经典不毁,《兰亭集序》纵使多灾多难,也终归为后人所见。追根到底,能够令它们流传下来的还是其艺术魅力。正因为其艺术魅力,人们才愿意将其视若珍宝,甚至以生命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