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家著名的高端消费品牌,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市场上过去的消费主力——3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也减少了消费。
原来连年轻人也开始省钱了,也开始不消费了,难怪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消费拉不动。
但奇怪的是截至8月份为止,我国的社消总额却增长了7%。
这是什么信号呢?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反向消费。
正常来说,年轻一代有自己的思维和个性,因此消费特点符合相应的年龄层次与中年人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截然不同。
过去,年轻人常常被商业广告和社会舆论所影响,追求名牌、奢侈品和无谓的消费。
年轻人在购物时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心态,即攀比心理。
他们追求所谓的面子,愿意购买昂贵的名牌商品,不顾价格高昂和自身经济状况,甚至不惜透支信用卡来满足这种攀比的心理需求。
攀比心态带来了严重的消费压力,这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还需要付出心理上的压力。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面子而背负巨额债务,无法摆脱消费的紧箍咒,陷入了负债的泥沼。
不过从企业的商业运营角度来说,这是成功的,不断地向市场灌输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从而使一些企业的消费额大幅度的提升。
不过现在事情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随着信息的普及和社会意识的觉醒,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的真正意义。开始选择有意义的消费,比如健康食品、绿色环保产品、公益慈善等,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反向消费也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消费观念和体验,激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种社交媒体的力量使得反向消费成为一种潮流,
年轻人的购物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购买昂贵的奢侈品、追求名牌成为年轻人攀比和彰显身份的方式。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我国财政缺口的扩大,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和赚钱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这种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并重新定义购物的价值。
实用性成为年轻人购物的首要考量。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不再盲目追逐品牌和奢侈品。
他们更加理性地选择商品,关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耐用度。相比于一时的虚荣和炫耀,实用性更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也更符合他们日益注重物质价值的心态。
消费习惯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钱就一定花少了,只是花钱花得更加高效,消费更加追求性价比。
所以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前8个月的社消总额增长7%,根本不奇怪,说明现在大家还是愿意花钱,敢于花钱。
从最近中秋国庆长假期酒店机票等搜索预订量暴增四五倍来看,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这些方面,也就是追求精神的满足方面。
由此可见,并不是消费没有拉起来,而是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
PS:第一时间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觉得文中资讯和观点对您有帮助——
——请给本文点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