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刊| 总第3355期
胡歌主演的电影《不虚此行》近日公映,片名带有一点诗意,创作者把人的生命视作一场旅行,走完丰富又曲折的一生,就是“不虚此行”。
影片由刘伽茵执导,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不虚此行》浓缩了导演对生活、工作和死亡的理解。
逝者和悼词都被隐去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闻善(胡歌 饰)是一名失意的编剧,写出的剧本没有一部投拍。业内人士说他的剧本缺乏戏剧性,他就去殡仪馆观察生活,希望通过生离死别,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结果,闻善因为生活拮据,最后成了一名悼词写作者。
《不虚此行》不是一部沉闷文艺片,影片有密集的冲突,观影过程中不会有无聊、冗长的感觉。电影的结构犹如冰糖葫芦,闻善和不同客户交流,每一个客户就是一段故事,牵扯出不同逝者的人生轨迹。
影片的戏剧冲突点到即止。片中人物每一次剑拔弩张的矛盾,都会随着他们和闻善的深度交流而化解。
譬如万家兄妹的一段戏,三妹万晓梅(赵倩 饰)一开始对闻善给她大哥写的悼词极为不满,认为悼词过于美化。大哥其实是一个性格窝囊、脾气不好的人。
可是,万晓梅在与闻善的交流中,发现自己总是特别在意大哥的几次人生失利,忽略了大哥对她长久的关爱。二哥万晓勇(扈耀之 饰)也向闻善提及大哥善良、勤奋的一面。万晓梅最终放弃修改悼词的想法,她对大哥多年的不满也就此消融。
片中的逝者几乎都是隐去的状态,他们只存在于亲友的口述当中。每个人在亲友面前会展现不同的一面,闻善帮他们串联起过往记忆,一同完成逝者的人生拼图。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一个人的逝去,固然会让亲友悲痛交加。但是,生者的路还没有走完,他们需要走出悲痛,更好地活着。闻善帮助生者走进逝者的精神世界,直面他们和逝者的心结,直到达成和解。
王先生(黄磊 饰)的父亲去世,他平日忙于工作而与父亲疏远,对父亲的习惯爱好知之甚少。闻善和王先生的交流过程,实际上是帮助王先生完成对父亲的深层认知。
闻善像是一名心理医生,修补生者和死者之间的裂痕,治愈生者的心理创伤。他不断向客户询问逝者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对逝者的感受。这在无形中给生者和逝者架起了情感桥梁,让他们在回忆中实现心灵交流。
闻善是悼词创作者,但是,全片没有一段情节展现悼词的具体内容。导演对悼词的留白处理,以及省略掉本该催泪的诵读场景,突出了影片的文艺特征,不刻意煽情。
影片立意甚好,节奏把控张弛有度,对普通观众而言,情感冲突相对平淡。导演会避开人物的情感爆发时刻,譬如万晓梅送别大哥时伤心欲绝,影片只是通过闻善的视角匆匆扫过。
影片聚焦的是闻善和逝者亲友交流的过程,大悲大喜的葬礼场景不是重点。这样的表现手法虽然特别,但是,整部影片的情感力度被稀释了,会影响其到达率和下沉度。
胡歌&吴磊两人饰一角?
胡歌饰演的闻善非常特别,这个角色不是由他一人演绎完成,还需要吴磊的助攻。
《不虚此行》带有幻想元素。闻善在家里时常会和“室友”小尹(吴磊 饰)对话。其实,闻善是独居,小尹是他在创作剧本时构思出来的人物。
他的剧本创作一直不成功,小尹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闻善失意的编剧生涯,导致他有意避开与旧日同学、影视同行的社交。孤独的生活状态,催生出小尹这个幻想人物。
刘伽茵是《不虚此行》导演兼编剧,她还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任教。因此,她对于职业编剧的生活状态很熟悉。
闻善这个人物非常写实,表面看似温顺,但内心格外执拗。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写剧本走不通就搁笔。他在写悼词的过程中,一字一句都要发自真情实感,客户有时候会被他问到烦心和抗拒。
胡歌完全融入了角色,这一次的表演能感觉到他很“心累”。闻善要熬夜写作,他的工作需要经常和逝者亲友会谈,所以他总是疲惫和忧郁。
胡歌出镜时的黑眼圈、干燥的皮肤、不梳不洗的头发,说明他一直沉浸在闻善的生活状态中。他让自己变成闻善,而不是去演绎这个角色。
老师(孙淳 饰)给闻善介绍编剧工作,他明确拒绝。好友潘聪聪(白客 饰)向闻善推荐殡仪馆的工作,他也婉拒。闻善表面放弃了编剧职业,但内心一直放不下自己想书写的故事和人物,小尹在他生活中若隐若现就是证明。
闻善对小尹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将小尹视为自己的理想化身。闻善想尽可能地给小尹撰写一个完美的故事,可是他对人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迟迟无法动笔。
吴磊的表演为影片增添活跃欢快的气氛。小尹总是面带微笑,不时给迷茫的闻善出主意。小尹既是闻善的心结,也是他的希望。
闻善和小尹是一个角色的两面,胡歌和吴磊两人的表演是静与动的结合,也是忧郁和阳光的对立,两个角色就像是矛盾统一体。闻善真正找到创作新路径之时,也就是小尹重回剧本的一刻。
逝者走完了人生,闻善的悼词写出他们的高光时刻,告诉大家,逝者这一趟不虚此行。生者读懂这份悼词,找准接下来要走的路,也会不虚此行。
【文/崔汀】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