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绿流
重温徐克导演的《梁祝》,更觉感动。徐老怪把一个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不改动基本人物设定和故事大纲的情况下拍成电影,比的不是功夫,是想法。
这部电影把历史背景放在了东晋,很明确是在衣冠南渡之后,世家门阀攀结亲缘,寒门难出贵子,社会风气人人化妆敷粉,不以真实面孔示人。利用魏晋时期男子也化妆的风尚,徐克一语双关,交代了门阀制度下的虚荣浮华,甚至还能让观众联想到现代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整部影片中马文才都没有出场,也不影响梁祝爱情成为悲剧。有没有马文才不重要,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徐克实在太会拍女人。《梁祝》中除了祝英台之外的女性形象都各有千秋,最妙的是 吴家丽饰演的祝母。她从符号化的“祝母”成为了有名有姓的单玉婷。也曾女扮男装去书院,也曾倾心出身寒门的男同窗。只可惜天地亦无情,她最后选择了妥协,嫁了士族,相夫教子,掌管整个家族,成了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
当她看到女儿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内心不是没有触动,但她还是果断地阻断了祝英台和梁山伯,将祝英台关起来,同时又软硬并施让梁山伯写绝交书。
梁山伯吐的血,女儿流的血泪,她都是能共情的,但她已经被社会同化,她不允许年轻人任意妄为。她压抑住真实的情感对梁山伯说:“要怪就怪你们想法太多,年少无知,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这句话,放在电影拍摄的1994年,仍然是震耳发聩地。整部影片中的台词都机敏警人,读来口有余香。
当单玉婷面对旧情人的劝说,也不为之所动,而是坚持“正确”的选择。她并非冥顽不化,只是对命运和时代认输了,不愿意为了奇迹而付出代价。
另外的女性角色还有梁山伯的母亲通情达理、书院的师母幽默活泼、祝英台的丫鬟小灵子真诚可爱,为男女主人公提供了不少帮助,并且女性之间,没有所谓的雌性竞争。
电影中多添加的男性角色也是神来之笔。何润东扮演的男同学,同时也是男同志,对梁山伯倾慕已久,虽然忍不住偶尔揩油,但也算是发乎情止乎礼。徐克电影中向来喜好模糊男女性别,开放性地讨论恋爱关系,男也好,女也好,不男不女也好,恋爱大过天。
孙兴扮演的和尚,即单玉婷的旧情人,他看透了门阀制度的虚伪,自愿出家,做一个局外人。最终,梁祝所化的蝴蝶也是在他手中放飞。
影片中古朴的山水和建筑很有胡金铨的风采,配乐、美术班底高山仰止,和整体故事珠联璧合。人造型设计考究且符合演员气质,现在网上很多偶像古装剧的粉丝动不动就嘲笑张叔平梳得太平,我看他们真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发型是多么简单,但又多么贴切,就连小灵子的双丫髻都恰到好处。比现在的影楼风汉制、晋制汉服高明到哪里去了。
妆面也是根据情节的发展而改变,例如祝英台被迫出嫁的时候,全家主奴皆化着白粉涂着红颊,祝英台也没有例外,这阴森森瘆人的吃人的社会。
等到祝英台路过梁山伯墓,哭坟述衷肠之后,天降暴雨,将祝英台脸上的白粉红妆洗刷干净,暴雨中,奶白色的水流从祝英台面部落下,可见化妆之厚重。
当祝英台露出了真实的面孔,也就是她忠于自己内心做出选择的时候,真实的美震撼人心。
服装和妆容的设计都是为剧情服务的,真实可信,没有喧宾夺主。观众所惊艳的,不是表面上这些,而是演员本身的演绎,和团队在细节处的用心。电影欧洲版dvd封面采用克里姆特风格的造型,看得出来团队也很懂市场。
杨采妮的表演十分灵动,和梁山伯相处的时候俏皮可爱,分开后,经历了痛苦、觉醒,她的眼神都是有层次的,并且很懂得使用眼中的光。
徐克的电影常看常新,有着极高的娱乐性,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
当代女性的处境当然比祝英台时代要好很多,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不平等和压迫换了形式,继续存在。在此,用一首粤语歌的歌词作结。
《祝英台》
填词:周博贤
游学远方 习礼知书广人网
原是女身暗掩装
校有规训令确 不允许巾帼求学
淑贤女子属深闺居暗房
人在远方 处身书斋感迷茫
尤幸与山伯结党
夜唱诗昼画作 赏雨看星说文学
热情暗生不可自抗
怕坦率将心声交代 怕草率泄露祝英台
若擦肩强避开 然后视线骤改 不敢笑逐颜开
为什求觅到所爱 必先要死去活来
乞讨无障碍对待
为什求活到精采 须将女身卸下来
自我盖掩不自爱
会否等得见未来 女共男 均等竞赛
重踏故乡 赫知家中出状况
严父配女予马方
令似山欠力抗 知付托山伯无望
二人最终不归路往
再细想今天这一代 有哪种性别得偏爱
乐见风气渐改 还是大智未开 酒不变旧瓶改
为什求觅到所爱 必先要死去活来
乞讨无障碍对待
为什求活到精采 须将女身卸下来
自我盖掩不自爱
会否等得见未来 女共男 均等竞赛
为什求觅到所爱 必先要装笑扮呆
苦哀求别人慷慨
为什求活到精采 须将衬衣卸下来
露背坦胸不自爱
会否等得见未来 女共男 均等竞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