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是要猝死了吗?别等到身体“报警”才看它

2022-04-13     健康160

原标题: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是要猝死了吗?别等到身体“报警”才看它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夜漫长熬着,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胸口一闷,心脏咯噔一跳,但也很快就缓过神来……

或是在运动过程中,跑着跑着感觉心跳漏跳了一拍(也有人是心脏猛地跳动一声),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会。

夜漫长熬着,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胸口一闷,心脏咯噔一跳,但也很快就缓过神来……

或是在运动过程中,跑着跑着感觉心跳漏跳了一拍(也有人是心脏猛地跳动一声),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会。

心脏漏跳一拍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心脏咯噔一跳”不会是猝死的征兆吧?要知道,心血管疾病致死比例约为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别慌,今天就来一起说说心脏的那些事……

护心战士来也!

一、

心脏好好的,怎么就会“咯噔”了?

我们之前写过很多身体疾病的“晴雨表”,像指甲、舌头、大小便(点击即可查阅)等等。而心跳就是心脏的“晴雨表”。

那心脏跳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开小差”了?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心脏是怎么正常运转的。

心脏就像个“情报局”,这个局类似于两室两厅的结构,分别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要想让心脏跳动起来还需要一个指挥官,它就叫“窦房结”,处于右心房的它就是团队的“大佬”。

正因它的存在,心脏能够按照一定节奏有序将跳动信号传给心房心室,规律地去收缩和舒张,医学家为了纪念“窦房结”的功劳,把从窦房结发出的正常跳动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当我们作息正常,这种“窦性心律”就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即在60到100次每分钟之间波动,平均为每分钟75次。

但架不住现在的人熬夜、情绪起伏大、过度思虑、饮食不当、久坐不运动(或运动过量)……

在这几重高强压的情况下,心脏得不到休息,这种规律节奏就可能被打破,出现总指挥(窦房结)还没发命令,底下的执行(心肌细胞)就自顾蹦跶的状况。

这时就可能引起心跳节律紊乱,比如“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或者好像“心漏跳了一拍”,医学上叫心律不齐、心脏早搏

如果着急先跳的是心房,就叫房早,着急先跳的是心室,就叫室早

出现早搏时每个人感受是不同的。最常见的是心悸,心脏有停跳感或是强烈撞击感,但有的人则没感觉,也有少数人会有乏力、头晕,感觉站不稳……那问题来了!

二、

心脏咯噔一下,会有猝死风险吗?

心律不齐提起来可怕,但偶尔出现一次心脏“咯噔”,却不一定是疾病。这个还得结合情况来看,心脏早搏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

如果本身没有心脏疾病,只是因不良习惯引发的早搏,那么就属于生理性早搏:

亚健康因素:熬夜或过度疲劳、工作压力大、情绪过激、长期吸烟饮酒、喝浓茶等都可能导致早搏发生;

药物作用:洋地黄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神经和精神类疾病药物也会引起早搏;

电解质紊乱:像夏天大汗淋漓之后、腹泻呕吐等情况引起的电解质紊乱(钾、镁等)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其他器官影响:甲亢甲减等病人往往都伴随早搏,心慌气促、易疲劳、失眠等症状。

如果心脏“咯噔”只是偶尔出现,没有什么其它症状,不用担心会猝死。

这种早搏一般是偶发性早搏,即每分钟小于5次,或是动态心电图检测每小时小于30次!只要及时调整休息就好,也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若是继续熬夜、坚持不良习惯,那“偶发性早搏”是可能会转成“频发性早搏”的!即每分钟超过5次,或是动态心电图检测每小时超过30次!

你能明显感受到心里频繁“咯噔”,同时可能伴随心慌、头晕眼花、揪心感等等。过度频发的早搏会影响心脏正常工作,还可能演变成“心动过速”(即心脏咚咚咚跳得过快)。

这阶段就要多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心电图各波段是否符合正常范围。

像一些本身心脏就不是很健康强大的人,又是坏习惯不断施压给心脏,长期下来就可能发展成“病理性早搏”这就意味着你未来面临猝死的风险性增加了。下面也总结猝死前可能会出现的异常信号,提前预知,及时就医!

对照自己是否遇到过上面这些情况,就知道你该不该改掉不良习惯了!

三、

怎么稳住“乱跳的心脏”?

除了疾病原因,我们的饮食、运动、作息等都会影响心跳,那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方式可以保健心脏的,在此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拒绝熬夜,规律作息

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补觉也无济于事,所以非必要尽量不熬夜。

首先要睡够,8个小时是个比较好的执行方式,虽说每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但每天睡眠最少不能低于5小时,而且最好入睡也选在12点之前

其次注意睡眠规律,保持住自己的固定生物钟,不要频繁打破规律!

戒烟戒酒,少喝浓茶

远离烟酒这类一级致癌物,二手烟还会对身体的人造成伤害,影响深远。另外咖啡因会刺激大脑,使人无法入睡。建议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尤其在下午四五点之后避免摄入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

提倡“轻+慢”饮食,忌狼吞虎咽

众多科学证明,吃东西会影响心跳。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不要过饥过饱,饮食中可适当增加新鲜蔬果及鱼类的摄入,少吃刺激性食物,减盐限油,少吃快餐。

保持心情愉悦,运动要适量

情绪紧张,压力过大会引起心脏跳动失常。“如何快速化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可以说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进行一些如跑步、瑜伽之类的有氧运动,也可以选择听音乐、看书、泡澡等解压方式。

一开始运动别急于求成,可以根据身体情况慢慢增加运动量,重在循序渐进。另外注意在睡前一两小时避免太过剧烈的运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我们都知道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幕后黑手,保持理想的体重可以说保护心脏的有效方式:

体质指数(BMI)适宜范围在18.5~23.9之间;

血压尽量保持在120/80mmHg以下;

空腹血糖保持在3.9-6.1mmol/L。

Tips:BMI公式=体重(kg)÷身高²(m²)

体质指数(BMI)适宜范围在18.5~23.9之间;

血压尽量保持在120/80mmHg以下;

空腹血糖保持在3.9-6.1mmol/L。

Tips:BMI公式=体重(kg)÷身高²(m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64fa248d563864502a8431b7f02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