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专家也不知道是坏还是蠢,提出的建议一个比一个离谱,偏偏他们还特别喜欢提建议。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只要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买房、装修和其他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啦。
这话说的,实在让小老百姓们压力山大——合着新一年中国经济恢复就靠大家买房了?
这难道又算“为国接盘”了吗?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我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是真不咋地。
歌手李健曾经感慨过,他1998年大学毕业,1999年已经挣到了4000块一个月。如今20多年过去,物价不知道涨了多少,而很多人依然赚不到4000块,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比20年前还低。
物价在涨,房价在涨,但你的工资就是不涨。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就是,3000块你招不到农民工,但可以招来大学生。
如果这是一个实习生,可能只要1500元。
国民收入摆在那里,老百姓能支配的钱真不多,在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650元。城里人比农村人有钱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7482元,中位数是337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600元,中位数是12688元。
就这个收入水平,你要说有钱,那真的是太牵强了,更不要说买房了。
更何况,银行大多数存款是属于普通百姓吗?二八定律大家都听说过,大部分财富其实掌握在少部分有钱人手里,老百姓哪来的三分之一存款?
偏偏有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谈收入,只谈房价,一心巴不得老百姓快去买房——新年伊始,还有人围绕县城房价做起了文章,称“全国近94%的县城房价不过万元”。
这个话题出现得非常奇怪。县城房价不过万,难道不正常吗?
绝大多数县城一没资源,二没人口,最稳定的工作只在体制内,普通人顶多做个小生意糊糊口,啥发展机会都没有,房价能过万才离谱。
把“全国近94%的县城房价不过万元”这个话题炒作起来的人,是觉得老百姓不知道这事吗?
不过,炒作县城房价低的行为,只是惹人膈应;那些想把钱伸到老百姓口袋的专家,才是纯纯的恶心人。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就出来叭叭了。作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经济学教授,人家这话说得还真是接地气呢:
“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点评孟晓苏的言论之前,我们要先掌握一个数据——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是11.9万亿,比2021年少了6.4万亿。15万亿存款的1/3就是5万亿,如果老百姓真花5万亿在住房上,房地产倒确实能恢复大半了。
所以这是因为市场的大饼变小了,所以专家又出来画饼了?
站长说句心里话,买房置业,天经地义,因为谁都需要片瓦遮身,更何况中国人对房子自古以来就有执念,这是颠簸不破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件事,大家买房都是为了资产增值的,所以才有“买涨不买跌”的惯性。抛开涨价让买房,这是忽悠大傻子呢?
当然,这位孟教授不算墙头草,他一向坚持房价上涨对大众是有利的,还曾经发表过“因为房价上涨,如今老百姓才有巨额的财富”这样的金科玉律。
他现在呼吁老百姓拿钱出来促进住房消费,也是很符合人家一贯的观点了。
不过,就房价现在这个样,一年可支配收入也就两三万的普通人,怕是买不起房子,只能麻烦那些有钱人多买几套了。
最近这一年买房的人,真不多了。当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被打破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萎缩了。
中国经济有多依赖房地产,我们都知道。为了救市,各地也是使尽全力,在2022年,全国出台的救市政策累计超过千条,依旧拉不回摇摇欲坠的楼市。
该打回原形的,还是打回了原型。
在这场救市浪潮中,我们能够察觉到,普通的购买者才是楼市的核心,只有老百姓愿意买房了,楼市才能复苏,否则哪怕官方使出浑身解数,也没啥用。
很显然,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人对官方的松绑政策并不买账。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房价下跌固然是一方面,开发商资金链爆雷导致的楼盘烂尾,也在摧毁着大众对楼市的信心。
最最主要的,是老百姓没钱了。
不知你们有没有察觉到,2022年的工作特别难找,考公、考研大队持续壮大,曾经以高薪著称的互联网公司在大面积裁员,就连不差钱的腾讯都要砍掉不赚钱的项目了,危机四伏。
在这样的形势下,买房对很多人来说成了一种负担,哪怕你交得起首付,也不敢保证自己还得起房贷。
在央行去年12月的调查报告里,计划在未来3个月买房的人只有16.0%,远低于2022年第3季度的17.1%,并创下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2016年第2季度为15.1%)。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反正全球环境一样烂。
不只我们,其他国家的房价也在跌,美国房价下跌的速度创下13年来的最快水平,澳洲房价出现了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新西兰连涨11年的房价指数首次出现下降……全球房地产迎来了一场难以预料的寒冬。
眼下,房地产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而房价的下跌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最近这两天,河北官方正在忙着辟谣。
最近网传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奶牛养殖户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1月9日,河北官方对此做出了回应,网传说法不实,“河北省没有发现倒奶杀牛现象”。
而这则传闻的源头,是河北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发表的一篇题为《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的文章。
学过中学历史课的都知道,这事的典型案例是1929年美国倒牛奶事件。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民众减少了非生活所需物资的消费,牛奶价格也跌入谷底,生产越多赔得越多,为了减少损失,奶农只能倒掉牛奶。
倒奶杀牛是跟经济倒退挂钩的。所以,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河北虽未出现倒奶杀牛,但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在1月6日河北官方发布的《关于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中提到,“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奶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困难,原奶供应增加、乳制品消费减少、养殖成本上涨,奶价持续下行”。
为了减少损失,乳企只能选择将牛奶喷粉处理,以便储存。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每天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万元以上。
同样的剧情,发生在不同的行业,却彰显出一样的底层逻辑。
窥斑见豹,眼下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作为经济支柱的房地产,就算得到了各地放松限购的支持,又能怎样呢?
都知道老百姓买房是解一时困扰的救命药,但奈何老百姓兜里也不富裕,房价又看到打骨折的诚意,这个救命药就是进不去嘴里。
2023年,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