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标签化”,广州就是广州!

2022-02-02   SOHO广州

原标题:拒绝“标签化”,广州就是广州!

‍‍‍

...

“去不去“小故宫”拍照啊?” “那是哪?”

“就有很好看的红墙那里哇!”

“哦哦,农讲所啊......”

...

Part .01

到处都是“广州版”,哪里是广州呢?

“广州版小故宫”、“广州版鼓浪屿”、“广州小外滩”......8G冲浪人一定很熟悉吧~

“只要在标题上打上“广州版XXX”、“广州小XX”,阅读就会比较高。”这是很多博主默认的“流量密码”,仿佛不给景点带些标签,就会没人看一样。

//

点赞量是不带标签的5倍

就连Dor平时逛景点也总是忍不住贴标签,写稿子想标题的时候,也会往这些方向靠近(piapia打脸)。

明明写的是广州建筑,却总是被冠上外地名号。一次两次会觉得很新奇,看久之后“廉价感”“盗版货”的感觉呼之欲出。

老广の吐槽

而当一个不了解广州的人看完了这些内容,他会记住什么呢?什么标签都记住了,就是记不住广州是什么样的。

这样真的好吗?广州愿意吗?广州人愿意吗?

我想,答案大概率都是:“不!”

Part .02

包容性强,不代表广州要被同化。

广州是1982年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一线城市、中国南大门、国际大都市等等称号,同样印证了广州包容性强的一面。

正因为海纳百川,我们才能有幸在这个7434.4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见识到大江南北乃至欧美东南亚的风情

广州每年净流入人口超过70万,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能在广州碰到与家乡有关的事情,是一种“他乡遇知音”的幸福。

这些家乡味十足的建筑、美食、街道,不仅是惊喜,更是加深外地朋友与广州羁绊的红绳

它像一个温暖的大手拥抱外地朋友,告诉他们:“你看,广州也有。所以安心住下来,成为我们的邻居吧!”

但这并不代表,以“广州版XX”为骄傲,反过来宣传它。尤其是Dor看到广州记忆之一的东山口,被打上“广州版鼓浪屿”标签的时候,更是无语至极。

像吗?是有点。但是相同吗?肯定不。鼓浪屿有它的美,东山口也有它的故事。

仔细想想,其他城市会宣传“XX版小广州”吗?好像没有吧,至少Dor没有刷到过这类推送。

广州不是没有特色,西关大屋、骑楼、永庆坊、陈家祠等等,都带着深深的广州烙印。

可是近年来它们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少,热度更是远不及“小欧洲”“小京都”“小上海”这些标签来得高。

...

Part .03

拒绝“标签化”,这里是广州!

最可怕的不是被贴上标签,而是我们自己都习惯了被贴上这些标签。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不应该被随意盖棺定论。

撕掉不合理的标签,广州是什么样的,只有它自己说了算!

这叫沙面,不是“小欧洲”

它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重要商埠,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更是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这叫北京路,不是“小上海”

广州市 城建之始所在地 ,也是广州市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

这叫农讲所,不是“小故宫”

它是“中国农讲所的母校”,是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价值。

\\\

叫象岗山,不是“小重庆”

它曾有羊城八景之一的“象山樵歌”,自西汉以来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叫广州长堤,不是“小外滩”

它曾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被称作“中国金融第一街”

这叫东山口,不是“小鼓浪屿”

它是广州归国华侨聚集地,是广州著名的老城区之一,更是老广集体的回忆。

这叫大佛寺,不是“小洪崖洞”

它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有广东省第一家面对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

叫十三行,不是“小东大门”

它曾是清代广州乃至全国与国外交流的唯一平台,是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叫增埗公园,不是“小御花园”

它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独特私家别墅群,拥有广州绝无仅有的“钟形窗”。

这叫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是“小京都”

它曾是历史上粤剧活动、粤剧名伶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见证。

//

//

Dor不是说不能称呼某个地方为“广州版XXX”,而是不能给它定性。不能为了博眼球刻意忽略其中的广州味。

与其急着贴上标签,不如沉下心来挖掘广州本来的魅力。只有当广州做回广州,才是最值得骄傲与夸赞的。

‍‍‍

#今日话题#

真要给广州贴标签,你会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