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空的蝙蝠,会传染病毒给我吗?

2020-02-14     博物杂志

作为一个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人,再算上今年的“新冠”,我的一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疫情了,都是全城封锁只能待在家里不出门的那种。

引发非典和新冠这两场疫情的元凶,都是冠状病毒,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毕竟经常在新闻里报道里听到这俩字。

非典时期,设置在村口的检查站

图片来自;news.163.com

但是,很少有人真的了解病毒。病毒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它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人类身上引发疾病的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病毒的那些事儿。

电子显微镜下的冠状病毒

什么是病毒?

说到生物,大家通常能想到的无非是猫猫狗狗和花花草草,或者还能再加上两爬鱼鸟、软体节肢等动物,至于蓝藻、细菌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家伙,恐怕我们得从头顶想到脚后跟才能把它们想起来。

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病毒和细菌可能没多大区别,反正二者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

那么,什么是病毒呢?

各种类病毒示意图

从字面意思来看,“病”是指发生了不健康和不正常现象的状态,而“毒”就是有害的物质 ,合到一起就是说这种物质能引发病变。

汉语词典对“病毒”一词的解释是:“一类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但病毒与地球上其他类群的生物不一样——它的结构相当简单,只有一个核酸链和蛋白质外壳,也不能自我繁殖,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的能量来完成生命活动,离开宿主就失去了生命活动,以至于一些科学家认为病毒不能算作生物的范畴......

2月1日,香港大学报告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复制图像,红框内为病毒。图片来自:HKUMed

病毒是怎么出现的?

有这样一种假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还没有生命存在,海洋深处的火山不停地喷发,水与火之间长期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最初的有机分子。

经过成千上万年不同的作用,一些分子解锁了新技能——复制自己,这就是生命的最初形态。

这些分子生命就这样度过了无数岁月,有一天,它们其中的一些给自己的核心加上了一层保护膜,后世的科学家给它取名叫“Luca”,而这种被我们称为“细胞”的结构,也构成了之后世界上生命的主流形式。

动物细胞剖面结构

一些分子生命在与Luca共存的岁月里,学会了寄生在其他生命的细胞中,利用其他生命的细胞进行复制,并进而传播到其他的细胞中,这就是最初的病毒。

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个假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质疑。原因之一就是经过分子生物学测算,很多病毒都非常的“年轻”,通过DNA序列分析很难找到与其他病毒间的演化关系——这就产生了另一种假说,细胞内的DNA和RNA逃离了细胞,从而产生了病毒。

细胞中的DNA和RNA

在生物的细胞中,存在着一类名为“转座子”(transposon)的基因,它们经常在染色体上移动,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很多转座子与病毒的基因序列非常的相似,而转座子无法感染其他细胞。

还有另外一种假说。病毒是由寄生在细胞内的小细胞退化而来的。一些单细胞的生物在寄生的过程中,逐渐退化了大多数细胞结构,连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不要了,只剩下一团遗传物质和一点外壳,比如有一类名为“拟菌病毒”和一类“古菌”的微生物结构非常相似,但拟菌病毒没有自主细胞分裂的基因,只能通过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进行繁殖。

拟菌病毒

图片来自:wiki

还有一种假说更加奇想天开,认为病毒是天外来客。

这倒不是说病毒来自于外太空,只是因为在一些陨石上,发现过个别类似蛋白质结构体的印痕。于是有人就假设在生命形成之初,一些分子生命受到外来陨石带来的各种外来物质的影响,在极其特殊的机缘巧合下,形成病毒这种与细胞生物差别如此之大的“生命”。当然这个假说也是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

关于病毒的起源,各界说法比较混乱。

一般古代的生物死亡后,会有一定的几率成为化石,即便是微小的细菌,也有可能在岩石上形成印痕被人类发现。而组成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都非常脆弱,不足以形成化石,这就让我们很难用典型的手段去追溯病毒的起源。

而且,不同的病毒也未必是同一起源,极有可能是多支、不同时间、不同方式的起源......

新冠病毒为何爆发在海鲜市场?

很多病毒在繁殖的过程中,可以跨越物种,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上,并且产生变异以适应新的寄主,而正是由于病毒这种强大跨物种传播能力,才导致了我们人类历史上许多次瘟疫。

远的不说,现在各位都宅在家里,就是因新冠病毒(SARS-CoV-2)肆虐造成的。而这次灾难的起源地,是在湖北省武汉市,一个名为“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地方。

目前已经关闭的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为什么海鲜市场会爆发瘟疫呢?

这就得从刚才说的病毒跨物种传播能力说起了。虽然叫海鲜市场,但这个市场里有一些野味出售,比如竹鼠、獾、穿山甲、蝙蝠还有野鸡什么的。

疫情爆发之前,很多地区的市场中都有野味专区

起初,可能是蝙蝠身上携带的某种未知病毒,跑到了“中间宿主”穿山甲的身上,而穿山甲被捕捉后,在宰杀的时候随着体液又来到了海鲜市场的商贩身上。疫情刚开始时,就只是商贩之间小规模的感染,之后病毒又产生了某些变异,具有了伴随飞沫人传人的能力,然后......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猜想而已,一切关于本次疫情还请以官方播报为准。

飞到家里的蝙蝠,会传播病毒吗?

细心的小伙伴们已经发现,03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都很可能跟蝙蝠脱不开干系,这是为何?

翼手目,也就是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物种多样性第二高的类群,现在已经命名的哺乳动物有5000多种,其中有1400多种都是蝙蝠,目前在蝙蝠身上发现的病毒,将近100种,那么新冠病毒是不是从蝙蝠身上传播到我们身上的呢?

我们在家里看到蝙蝠,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呢?我认为直接的传播可能性不大。

首先呢,科研人员获得新冠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信息后,将它和已知的冠状病毒序列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其与一种来自云南的中菊头蝠体内的冠状病毒有最高96%的相似度。而由于我们人类和蝙蝠基因的差异,来自于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就很难转移到我们身上。

SARS与2019-nCov的Mpro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图片来自:BoxShade

以北京为例,我们在城市里见到的蝙蝠,大多是东亚伏翼,和之前提到的菊头蝠甚至都不是一个科的,关系很远,身上的病毒自然也区别不小。

至于菊头蝠,北京比较常见的是马铁菊头蝠,和中菊头蝠也不是一个种。马铁菊头蝠一般生活在山区,在市区见到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蝙蝠,它并不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东亚伏翼

马铁菊头蝠

病毒无法从蝙蝠传播到人身上,又通过什么途径能让人感染呢?

很可能在蝙蝠和人之间有一个“中间宿主”作为桥梁存在。比如MERS-CoV,也就是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经过科研人员研究,这种病毒起源于蝙蝠,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传播到了骆驼身上,并且在骆驼体内完成了变异,获得了稳定传播的能力。

单峰骆驼,MERS病毒的中间宿主

中东地区的人们比较喜欢骆驼,和骆驼有很多近距离的接触,病毒因为某些突变,具备了感染人体的能力,最终具有人传人能力的病毒已经和天然宿主体内最初形态有了根本的区别。

拒绝野味,保护自己

这次在我国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的潜在中间宿主,很有可能是穿山甲。

相信大多数人对穿山甲三个字一定不陌生,一种身上长有鳞片的哺乳动物,平时吃吃蚂蚁,这就是我们印象中的穿山甲了。

穿山甲的舌头又细又长

而穿山甲,可以说是让我们害得最惨的动物了,我们不光开发森林,把它们逐出家园,还剥下它们的鳞片入药,甚至吃掉穿山甲的肉。

海关查获的走私穿山甲鳞片

图片来自:人民网

这样一来,人们不光把中国境内的穿山甲几乎吃光,就连东南亚的穿山甲种群也岌岌可危,更有甚者,还去大量走私来自非洲的穿山甲。

如此下去,非洲的穿山甲早晚也药丸啊。

南非穿山甲

这种人畜无害与世无争的小动物,它们需要的不过是一片能挖洞能吃白蚁的森林,结果命运如此的悲惨。

我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有吃野味的习惯,有些人盲目的认为野味的营养丰富,有“滋补效果”,还有人认为吃野味是“身份象征”,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陋习。

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菜单”

实际上,经过数千年的选育,我们驯化的猪牛羊鸡鸭鹅无论口味还是营养,都远高于任何野生动物,而且经过检疫的牲畜家禽让我们吃的更安全更放心,我们为什么非要冒着风险,去吃野生动物呢?

有这样一句话:No viruskill us, we kill ourselves——并不是病毒害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害了自己。也许正是我们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才让我们自己陷入了麻烦。

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的平衡,拒绝食用野味,其实这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本周博物课堂

本周日晚19:30分-20:30分,李维阳老师还会在博物课堂直播间,为我们带来一场有关病毒的线上讲座。

病毒到底是什么?目前的新冠病毒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野生动物,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

穿山甲:我不会穿山,更不能通奶

华农兄弟家的竹鼠,算不算野味?

“吃蝙蝠长寿”,居然是他造的谣!

可别再吃野味了,害人害己害动物

你亲友圈传的谣言,都是传统艺能

撰文 | 二猪

部分图片来自 | 123rf.com.cn

微信编辑 | 高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5BCRXABjYh_GJGVXH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