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年满二十岁的燕王朱棣正式就藩;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僧道衍(姚广孝)进入燕王府;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薨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难”功成,改年号永乐。
罗列大明历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的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马皇后薨逝,太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燕王朱棣就已经有了夺位之心,所以“朱标不死朱棣不反”之说,并不符合史实——如果朱棣是个省油的灯,不管大哥是否在世,他都不会起兵“靖难”;如果朱棣天生反骨,就是朱元璋还活着,逼急了他也敢造反。
朱棣“靖难”的关键人物之一,自然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我们从《明史》关于姚广孝的记载中,就能发现朱棣的反谋,在洪武十五年就可是酝酿了,而太子朱标是十年后才薨逝的:“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朱棣跟姚广孝天天密谈,两人一拍即合,背着人说的,当然不是怎么为父亲和大哥镇守北大门,而是怎么给燕王一顶“白帽子”——姚广孝的志向不是辅佐藩王,而是要做从龙之臣,为自己的主公夺得九五之尊:“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帮助忽必烈夺得帝位后受封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姚广孝因貌似刘秉忠而大喜,可见他也是有志要在明朝翻天换皇帝。
姚广孝有样学样,也真成了朱棣永乐朝的重臣: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除了没有封王,他基本可以称作“二号刘秉忠”。
有姚广孝这个“二号刘秉忠”天天撺掇,朱棣想不反都难,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朱棣也有问题:如果他不想取代大哥朱标,为什么不把姚广孝送到京城,交由父兄处置?
朱棣和姚广孝密谋了十年,熬死了大哥朱标,又熬了六年,连父亲朱元璋也熬死了,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可以肆无忌惮了,这全怪朱元璋在选儿媳妇时乱点鸳鸯谱铸成大错:明军头号大帅徐达虽然已经辞世,但是他在军中的影响犹在,而徐达正是朱棣的老丈人!
我们细看朱棣“靖难之役”全过程就会发现,跟朱棣作战的京营主力,基本都是出工不出力,即使没有建文皇帝朱允炆“勿伤我叔”的旨意,朝中军将也不会对着朱标下死手——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长坂据水断桥喝退曹军,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桥上那个黑大汉是夏侯渊亲侄女婿,跟曹操也算亲戚,而朱棣作为大帅徐达的女婿,一般的兵将,怎么肯朝他放枪射箭?
徐达在军中的威望,读者诸君当然十分清楚:“中山(徐达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达言简虑精,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
在军中和民间,徐达都广有人脉,要是只比老丈人,朱棣的后台比大哥朱标还硬:明军一二号人物是徐达、常遇春,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
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长幼有序,原本应该是朱标娶徐达的女儿,朱棣娶常遇春的女儿,这样才“门当户对”。
常遇春死得比较早,二代常茂又比较暴躁,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失势,即使常遇春还活着,人缘也远不及徐达。《明史》对常遇春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朱元璋)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常遇春是朱允炆的姥爷,但却不是亲姥爷。朱标先娶了常遇春的女儿为妃,常妃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经病逝,她跟朱标有两个亲儿子朱雄英、朱允熥,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都是继妃吕氏所生,常遇春的旧将看见朱允炆,不但不会感到亲近,反而会有些悲凉失落——这很好理解:如果刘备废刘禅而立刘永、刘理,关羽张飞未必会舒服,赵云肯定会强烈反对。
常遇春和常妃先后辞世,朱标一脉跟军方联系的纽带基本断绝,继妃吕氏的父亲是太常寺卿吕本,朱允炆的正妻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两个“老丈人”在军中没有半点影响。
这时候我们就看出朱元璋似乎犯了一个错误:朱标的常妃于洪武十一年辞世,继妃就应该从徐达另外三个女儿中选一个——长女徐仪华(也有史料说叫徐妙云)已于洪武九年被册立为燕王妃。
朱元璋在给儿子选媳妇的时候,没有先给朱标从许徐家求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老大续弦,又找了个曾在远朝为官的吕家之女,这就更不靠谱了。
如果朱标的太子妃是徐达长女,并且生下了皇太孙,即使朱棣想造反,那些曾在徐达麾下效力的中下级军官成长起来,也会跟他死磕。
朱元璋精明一世糊涂一时,在给儿子选伴僧、挑媳妇这两件事上,都犯了大错,留下了隐患:明知道老四朱标很能打,又往他身边派了一头“病虎”,明知道军队很重要,却让太子一脉跟军方渐行渐远。
朱标以仁厚著称,但是天家无亲,有时候太过仁厚,也会助长觊觎者的野心,朱元璋可能没发现在大明王朝初期,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太子身体不大好。
朱家“太子多病”,往往会成为藩王造反的诱因,就连靠靖难起家的朱棣,也曾被朱高炽的胖病困扰,朱高煦之所以一直虎视眈眈,还不是看着大哥太肥了?
细捋洪武年间大事时间线,我们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在皇权面前,父子情,兄弟情都会很脆弱,而老朱对儿子们则是极尽呵护和信任,除了太子,几乎所有的就藩儿子都手握重兵,这也为骨肉相残埋下了伏笔。
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是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的,但是朱允炆却不不信任徐辉祖:“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
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则成了朱棣安插在南京城的坐探:“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
靖难之役,老朱挑错儿媳妇的弊端才真正显现,这也给读者诸君出了个难题: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而是顺利继位称帝,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已经谋划了十五六年,肯乖乖地做一个藩王吗?如果朱棣悍然起兵向大哥发难,最后能有几成胜算?
在笔者看来,朱标当皇帝就不需要削藩,即使削藩,也不用大动干戈,在京城多盖几座王府,把弟弟们接回来喝酒就行了——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有姚广孝出谋划策,朱棣还怕找不到“靖难”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