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楼一跃而下的男孩,因伤重不治再也没有醒来。因材施教是一门大学问,严加管教的同时亦应进行心理疏导。国人历来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老师就备受尊敬。
在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上,家长从不吝啬。著名的孟母三迁,足以说明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
有道是过犹不及,刚猛易折,态度强硬并不代表“为孩子好”。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为何发展了几千年,家长们反而随波逐流,模仿着别人教育子女的方式?
适用于其他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诚然,子女的心路历程,父母大多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想让孩子落后于人。为了子女有一个好的前程,一些父母会用各种方式“帮助”子女。
但过于沉重的爱,有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跳楼男孩的邻居透露,男孩并非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男孩的成绩非常好,平常总是学到很晚。从刚入学开始,男孩就获得了多项荣誉。
当天晚上,男孩被母亲反锁在了家里。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为了让儿子“更加优秀”,她只能用这个方法。被反锁在家的男孩,内心彻底崩溃。当晚十点左右,独自在家的男童,点燃了家里的试卷。
看着熊熊大火,男孩被吓得目瞪口呆。点燃试卷虽是他故意为之,却只是为了解压。火情迅速蔓延,男孩被呛得几欲昏厥。他拼命地拍门、敲打,可惜根本没人听到。
被母亲反锁的门,此刻成了他不可逾越的鸿沟。绝望的男孩,就这样从十八楼跳了下去。随着一声沉闷的声音,男孩重重落在地上。等到母亲赶来时,男孩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任凭母亲嚎啕大哭,男孩再也无法作出回应。斯人已逝,舆论不该对男孩母亲过多苛责。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学习成绩优劣与否,终究只是一个数字,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
学校和家长应该联起手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是一个人最好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