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青岛市区的街道大多以地名命名。在市南市北等老城区,许多道路都以胶东地名命名,其中不仅包括府、县区划,还涵盖一些商埠港口的名称,例如龙口、石岛等。而即墨的金口,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跻身青岛市道路的命名之列。
金口,又称金家口,如今虽然只是即墨区的一个村落,但在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民初,却是胶东半岛南岸的一座重要商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在青岛还未开埠之前,金口港是即墨莱阳主要的货物进出口地。然而,由于丁字湾属于半封闭的港湾,泥沙容易淤积,导致金口港的通航条件逐渐恶化,最终沦为内陆港。因此,曾经的繁华已经成为历史。
对于现代人来说,要了解金口港昔日的辉煌,只能通过一些历史资料和一些老物件。下面,我们将一起探寻老一辈经营金口商号的一些票券,这些建筑在即墨市的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票券的发行机构,是即墨金家口的三合堂(商铺字号)。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并不清楚这个三合堂具体从事何种行业。根据即墨市志的记载,当时金口港的商业主要以土产行和船行为主。因此,我们推测这个三合堂可能是从事土产行业的。票券的上半部分主要写明了发行机构,下半部分则标注了面值。最下方一行小字介绍了当时印刷机构的名称,当时是由烟台的一家书局进行印刷。刚才那张票券并未标明具体日期,而这张票券则明确写明了是民国十三年,即墨金家口同兴成商号发行的。根据即墨市志的记载,当时金口商业虽然已经进入衰退期(1925年,金口仅有16—35万公斤吨位的船只26艘),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底蕴。到了1935年,金口仍有土产、船行商号32家,油房商号9家,木场商号7家,南行(承办南商船只商业活动的商行)5家,细杂货业商号4家,杂货店铺160家,比一般的乡镇要繁华不少。其中一家名叫宝兴成的商号,发行的票券留存颇丰,甚至在一些收藏类网站上也能见到。
然而,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由于战乱和地理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金口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沦为一个普通的村落。尽管如此,由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提到“金口”这个名字,仍然在即墨东部和海阳、莱阳的南部,知道的人仍然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