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从一诞生开始,就遭到帝国主义的仇视。一次大战刚结束,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便纠集十四个国家,对苏俄发动武装干涉,企图帮助白俄军队,颠覆苏维埃政权。
说起来有十四国(英、美、法、意、日、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波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其实真正出兵的没那么多,主要是英、法、美、日等国。理由是惩罚俄国退出一次大战,使协约国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当然这只是表面理由,其实各国都心怀鬼胎,打算趁乱打劫一番。
1918年3月,英国首当其冲入侵苏俄的北部领土,随后,日本和美英美军队陆续登陆海参崴。很快,各协约国就在苏俄的领土上集结了13万人马,与白俄勾结在一起。
英国军事法庭曾将4000名布尔什维克判处死刑。据统计,在穆迪南岛的监狱里,有五万多俄罗斯人被关押,其中还有三百五十名囚犯被残暴地折磨致死。
此外,苏俄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协约国联军不仅在军事上干涉、压制苏俄,还从这里掠夺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干涉军的武装护卫下,各国派遣了许多勘探队四处寻找矿藏,并且将价值四千万英镑的木材和锰矿石从俄罗斯北部运走。
从实力对比来看,红军只有几万人,白俄本身就有四十万,再加干涉军,形势对苏维埃政权十分严峻。协约国干涉军所到之处,解散当地的苏维埃,逮捕或枪杀苏维埃的领导人。
但是,白俄与外国侵略者的勾结,以及对俄罗斯资源的掠夺,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和同仇敌忾。最高苏维埃发布了总动员令,号召工农群众和前俄军将士,加入红军,打击外国侵略者。
短短几个月内,红军扩充到上百万人,而且大部分是受过训练、有战争经验的前俄军将士,使得红军的战斗力得到迅速地增强。最高苏维埃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将领,最危险的时刻终于挺过去了。
反观干涉军方面,经历过残酷的一次大战后,军队和民众普遍厌战,白俄军的不断失利,更使他们不愿意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火中取栗。很多干涉军甚至搞不明白自己在俄罗斯做什么,大量出现了士兵叛逃和破坏的现象。
到了1919年冬天,战争局势开始扭转,布尔什维克将本国的白匪叛军和多国的干涉部队击退了数百里。英国人曾试图做出反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英国本土的工人早就厌倦了战争时期的高压工作,他们开始罢工,呼吁英国军队“别碰俄罗斯”。同年九月,英国远征军终于迫于国内的压力,匆忙从俄罗斯撤军。
趁此机会,红军开始发动反击,干涉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撤退。不过,在逃亡中,英国人也没有停止对俄罗斯搞破坏,他们破坏了占领地区的军事和民用设施,掠夺走了五十多艘大型轮船和数艘破冰船,这些都是俄罗斯工业的骄傲。
武装干涉行动失败后,英法美等国又将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俄国的白匪叛军上。有了他们的支持,白匪叛军再次发起叛乱,引发了大范围的内战。
不过此时的苏维埃红军,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白匪军尽管有英法美等国的支持,但实力上仍不敌苏俄红军,数次进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军队几乎都被击退了,只剩下一个负隅顽抗的日本。日本之所以如此积极,其真实目的是夺取俄国远东地区,实现长久以来的扩张目标。
但是,红军与曾经被日本击败的旧俄军不同,保卫苏维埃和国家主权的口号,让红军的战斗意志十分高昂,多次给予日本人重创。再加上日本国内对这场战争也不怎么支持,最后什么都没得到的日军只能仓皇撤退,放弃了领土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北洋政府也派兵进入了海参崴,陆军有两千人,海军千人左右,前往海参崴参战。北洋政府不是为了收复满清的失地,而是为了防止俄国干涉外蒙。
等到英法都放弃干涉时,北洋政府也撤出了自己的军队。有传闻说,北洋军队还曾和红军联合,教训了日本人一下。考虑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意图早已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
协约国的干涉几乎没有取得一点效果,反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红军,苏维埃政权也因为反抗外国侵略,而团结起绝大多数民众。从这一点来看,武装干涉是得不偿失的,吹醒了俄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