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川美眉
《克莱默夫妇》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1979年出品的家庭伦理片,由罗伯特·本顿执导,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豆瓣评分8.5,一部绝佳的婚姻爱情教育大片。故事情节紧凑,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深情演绎,可以说,你最为熟悉的人伦亲情爱意,如清冽冽的小溪从头至尾缓缓流淌,最后的结尾让你潸然泪下。
开局就是乔安娜,克莱默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黑暗中一张痛苦扭曲的脸,她亲了亲已经熟睡了的儿子比利,喃喃地说,“我爱你,孩子”,她一遍又一遍的抚摸着儿子金色的头发,泪流满面。然后一转身离开了儿子的房间,打开衣橱,去收拾行李。我注意到了,她放了一件儿子的蓝色短袖衫在自己行李箱里,她有多不舍得儿子。
接下来她枯坐在客厅里等着丈夫克莱默(达斯汀·霍夫曼饰),门锁转动,克莱默满面春风地回来了,他刚接了一个大单,忙着打电话,没看清妻子一张哭丧着的脸,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只忙中说了一句“你会以我为荣”,看得出他有多自负。直到妻子把家门钥匙、这个月的账单等单据摊在桌子上,跟他说了一句“我要离开你!”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抢下了妻子的行李,妻子不管不顾冲进电梯,一切都不可挽回了,他才颓然跌坐在椅子上,想起来给他和妻子的一个共同朋友打电话,那个叫玛格丽特的女人。
玛格丽特一年半前和丈夫查理离婚了,现在带着个也许1岁也许2岁的孩子单身,据她说前不久自己的法文老师开始和她约会了。克莱默见到她很激动,数落道,你有没有和乔安娜说过和我的关系,你们一定背着我说了我很多坏话,要不,她怎么会舍得抛下儿子义无反顾地走了。
玛格丽特毫不相让,你知道乔安娜有多么不快乐吗?她一直很憋屈,她快要崩溃了。但是我从来没鼓励她离开你离开这个家。克莱默的声音也提高了,我整天忙着赚钱养家,我没功夫关注她,没功夫听你在这唠叨,请你离开我的家。
问题是棘手的,第二天一大早,6岁的儿子比利醒了,他已经习惯了早上起来有妈咪在身边,他们一起做早饭,吃早餐,而不是爸爸这样的手忙脚乱。
这一幕演得太逼真了,爸爸拿出杯子,让儿子帮忙搅碎鸡蛋,准备做油煎鸡蛋面包牛奶三明治,这边呢还吹着口哨在磨咖啡,开水壶正烧着水,这锅碗瓢盆交响乐有啥难的,还就难住了他:比利大叫“爹地,面包焦了,水开了”。他慌忙去端焦糊了的鸡蛋锅,这边电子壶水开了,有电子鸣峰报警器的那种鸣叫声尖利地响着,那边咖啡也告急,他慌了,焦糊锅子烫手掉落地上,一片狼藉,所幸比利坐在高凳上,没站在灶台边,不然保准被烫伤。
这一轮锅碗瓢盆大作战,弄得克莱默焦头烂额,他抓着儿子比利的手匆匆往学校赶去,见到老师还问了一句比利几年级。天勒,看来乔安娜在的时候,他一定是那个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大丈夫,我记得电影开幕已经是晚上了他还脚翘在上司的办公桌上聊着天不急着回家呢,哪知道后院已经起火了。
电影没有直接呈现这对夫妇日常生活的冲突,或用过多的笔墨写丈夫如何忽视妻子、怎样怠慢了甚至矮化了妻子,但是,几个细节足可以想见这个工作狂人是怎样的大男子主义怎样的强势,在8年多的婚姻生活里不管不顾妻子的感受,以至于妻子变得抑郁了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妻子离家的第二天早上,比利穿着小裤衩,几个房间走来走去,没见到妈妈,最后来到爸爸房间,把合衣而眠蜷缩在床上的爸爸叫醒,劈头就问“妈咪呢?”这说明了平时都是妈妈在管他,没爸爸什么事。
第二个细节手忙脚乱做早餐时,克莱默连平底锅都不知在哪儿,还是儿子告诉他“在消毒柜里”。第三个细节,他匆忙送比利去学校,连儿子几年级也搞不清楚,还问了老师。第四个细节,那就是离家大约有八个月后乔安娜约他到酒吧面谈,当前妻提出要要回儿子的监护权时,他气急败坏,抓起手上的酒杯往墙上砸去,酒贱到了乔安娜脸上,他看都不看愤怒的扬长而去。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位丈夫一直以来在家里扮演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有多么缺失,或者说很不称职,一定是既霸道,又漠不关心妻子和儿子。难怪那位邻居玛格丽特问他,你妻子一直不快乐,甚至抑郁在服药,作为丈夫你有关心过她吗?
克莱默回答说,我知道她可能很多时候不开心,也知道她在服药,可我太忙了呀,我没有静下心来听她说,但也不能成为离家出走扔下孩子的理由吧?看看,他丝毫没有检点自己的意思,只一味地在怪罪对方。这其间有两个婚姻的要素“平等”、“尊重”。
我们知道,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两个人,我喜欢你的某些特质和欣赏你的某些优点,你也看到我的长处并欣赏鼓励之。两个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共同呵护和扶持这样一种关系,相互关爱,相互成全,共同成长,彼此变得更好。而不是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久而久之,那样一种“仰望”的姿势,一方会觉得很累很累,甚至很委屈很伤心,终有一天,之前构筑的“崇拜模式”关系会轰然坍塌,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一定会将爱渐渐地磨损而消失殆尽。
我想《人世间》中周蓉和冯化成的婚姻解体正是如此,当然冯化成的“出轨”加速了这段不平等的婚姻的消亡。
周国平先生说,好的夫妻关系需要“放养”,又说是“宽松”的两性关系,我理解这种放养和宽松就是“平等”和“尊重”。家务需要彼此承担,你的心声我要认真倾听,你的诉求我必须重视,甚至放在心上,这样才能让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爱“为有源头活水来”。
接下来,电影的后半段主要是双方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地较量,为自己代理的这一方争取到监护权而不惜余力地角逐。我看到了乔安娜委托的律师步步紧逼克莱默,指出他在独自一人看管儿子时发生了儿子从铁架子上摔落的意外,眼睛外伤缝了八针的病历出示,这对克莱默很不利;而克莱默的律师也没有闲着,他例举了作为妻子在孩子仅仅六岁,突然扔下孩子离家出走,竟至13个月之久,对她作为母亲是否称职的质疑。
作为当事人的双方私下里都有问自己的律师,你非要这样咄咄逼人不可吗?我不禁哂笑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丈夫克莱默先生你为何不能在妻子那天约你见面在咖啡馆面谈时候,认真的诚恳的认个错,检讨自己之前忽略了妻子,表达希望言归于好的愿望呢?
看得出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是奥斯卡得奖专业户的梅姐饰演的乔安娜很爱很爱自己的儿子,而对于丈夫也不是全盘否定,非要离开他不可的,我感觉她的心底里还有柔情牵袢着,否则,不会在出了法庭当面跟前夫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律师他去医院调了病历”。克莱默哪里听得进,他傲然转脸拂袖而去,我想这个丈夫太“铁面”了吧,换了我,只有三个字“离开他”!
但是,我注意到了,他在背后也对自己的律师嘟囔过,“非要这么无情?”律师教导他,你想拿到监护权,必须狠角色!
但是,最终克莱默败诉了,法官偏向于母亲,监护权归乔安娜了。我为克莱默难过,但是我也有些纠结,毕竟我是女性,我骨子里更同情母亲。
问题来了,接下来宝贝为难了,他在妈咪突然出走以后从开始的不适应爸爸,到现在和爹地相处得很好。当爹地告诉他必须从这个家搬出去和妈咪一起住,小家伙眼圈红了,他已经和爸爸难舍难分了。
有一场戏小演员演的特别好,爸爸做的糊哒哒的牛肉番茄饼很难吃,他说不想吃要吐了,他要吃巧克力冰激凌,他搬了凳子到高高的冰箱里去拿,爹地说你敢吃一口试试,他就用勺子挖了一大勺放进嘴巴里,爸爸抱起他扔到床上,他哭着喊“我要妈咪”,然后他累了睡着了。
半夜,爸爸来看他说对不起是爸爸不好,他竟然说爹地你不会离开我吧,“Ilove you”,这一幕看的我鼻子酸酸的,孩子多么渴望有安全感,看起来妈咪的突然离开,对他也是一种伤害。
他很两难,左手很爱妈咪,右手挚爱的爹地,舍弃那一个他都万般不舍。唉小小的人儿,眼泪在眼框里打转,我的眼泪也吧嗒吧嗒的落下来,你们大人能不能别为难孩子,你们和好行不行呀?
我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劝过一位中年妈妈,那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有点僵,那位也很强势,我帮她分析,你女儿初三了还有三年将高考,这段时间家庭稳定很重要。其实我知道,有几位女性同事知道她家的事,都在劝她离了。我说,你是母亲,有了女儿你的命就是女儿的,为女儿活!也许给他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等女儿考上大学,你家是2比1,到那时候再狠狠收拾他。
她的心里可能也不舍得这段婚姻吧,于是没离,慢慢的关系也缓和一些了。之后她女儿考上了交大,那位呢升了副校长。怎么说呢,我不敢说我的劝和就一定正确,但至少有一点,人生在世,为人父母,难道不是责任大于天。当然,有一条底线,若是“出轨”,那是原则问题,另当别论。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性的,乔安娜来接儿子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把儿子从自己的家里带走,这本来就是我的家呀,也是儿子已经习惯了的喜欢的家。看起来她有些犹豫。克莱默说,你上楼去跟儿子单独谈谈,我在这里等着。这给观众留下了3条线索:乔安娜拥有了监护权她接走了儿子后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了;乔安娜放弃了监护权,比利继续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这对夫妇破镜重圆,三口之家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你偏向于哪一种呢?
我看了一些影评,说乔安娜放弃了监护权,这对夫妇没有和好,孩子继续由爸爸克莱默抚养。我想问:结婚为了什么,当我们缔结一段婚姻时,一定有美好的憧憬吧,想和这个你选中的人一生一世都厮守在一起,是不是?但是,婚姻一旦出了问题,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因噎废食,夫妻分开,一别两宽;而是应该还有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修补感情的另一条路吧,重要的是我们最爱的孩子不要受到伤害,你同意吗?
该片于1980年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以及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配角等四项提名。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达斯汀·霍夫曼两位大咖大飙演技,我以为他们作为男女主都有精彩演绎,尤其梅姐作为母亲对自己亲生骨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影片的最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泪如雨下哽咽着对前夫说,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家呀,我不会把他带走了,这意味着她放弃了监护权。据说,43年前这部影片在美国家喻户晓,很受欢迎,连美国的离婚率都降低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