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昨天同事和我聊起了她的家事,提起孩子的婶婶,婶婶的孩子从出生就放在家里由婆婆带,她整个人就像没有结婚一样放飞自我。就在前两天,家里盖房子,她竟然撇开家中的孩子潇洒的找老公去了。因为家中正在盖房子,老人还要照看两个不满两岁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和妯娌的孩子同岁),家里格外的忙碌。同事满口埋怨,也表示很无奈。
“我没有他心狠,我的儿子白天上班,由孩子的奶奶带,晚上即使再累我也要把他接回去。她婶婶真是轻松惯了,一年不在家几天,孩子照样不搂,两个人二人世界很是潇洒。”同事说。
“那孩子和她亲吗?”我问。
同事说:“啥叫亲,回来要带着孩子去姥姥家,孩子硬是死活不去。看着她想看见陌生人。”
“那你的孩子呢?”我问。
“我家儿子可粘我了,一回家就伸着手要妈妈抱抱,和他爸爸更亲,那叫声连我听了都吃醋。”同事说起儿子一脸的幸福。
01.老人带孩子
记得我家小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把他送回老家由奶奶照顾。小孩子老人照顾自然很亲,可我总感觉亏欠了孩子很多。虽然一个月半个月都回家看看孩子,可每次回去他都哭着不愿意在老家,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去。总想着孩子在家不愁吃穿,也受不了什么委屈。可等到把孩子接到身边,发现无论孩子的性格还是其它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拿孩子晚上睡觉来说,他每天晚上要搂着我的胳膊才能入睡,每到半夜的时候几乎都能听到孩子的哽咽声。起身看发现孩子并没有醒,而是在梦里哭泣。每次看到孩子这样,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性格方面孩子更显得脆弱,不知道那句话说的不对了,他就一个人钻到房间里偷偷的哭(那种不出声的哭泣)。
02.婴幼儿安全期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李玫瑾教授讲的婴幼儿安全期,孩子在三岁之前有父母陪伴,孩子能很好的建立安全期。这样孩子在以后成长的路上思想会更加健康,人格上会更加的健全,生活的更加有底气。
记得马伊琍曾在一档节目里被问对她影响最大的人谁,马伊琍提到她的父亲。她说她最幸运的是有一个对她要求严厉并深爱她的父亲,父亲很尊重她的选择和建议,让她从小就生活的很有底气。父亲的爱让她从里到外感到安全,正是因为这份安全感,让她面对生活多了份韧劲和勇气。
现在孩子跟着我生活已经三年多了,大概半年以后他明显半夜哽咽的次数就少了,现在孩子六岁,哽咽基本消失了。
父母生育孩子以后,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家,我们就有了留守儿童。记得一个很戳人泪点的公益广告,一名快递员去山区送快递,一个小男孩偷偷的钻进快递箱,就因为他听说这是北京来的快递,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跟着快递车就能找到父母。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同事妯娌的孩子,虽然爷爷奶奶也很爱孩子,但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更多的肢体语言,缺少爱的互动和交流,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总感觉缺少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她也说不清楚是什么。
我喜欢说不缺爱的孩子是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和童年缺爱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办事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爱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喜欢参加挑战,因为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份家人的爱在默默的陪伴他。而缺爱的孩子则办事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害怕出错,对自己缺少一份自信。
现在原生家庭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虽然孩子的很多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原生家庭,但有句话我非常的认同。“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