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里,似乎是郎平拯救了中国女排。
郎平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先进的训练、超前的阵容、还有良性的沟通,这些都很重要。
但怎么留住人才,才是最重要。
运动员的生涯很短,也很苦,几乎所有运动员退役后都落下不可逆转的残疾。
按电影里郎平说的,“医生说我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身体,我姐和我说,能不能给家人留半条命。”
人气极高的女排运动员、前国家队队长惠若琪,做了两次心脏手术,身体实在撑不住了,不得不提前退役。
运动员的训练场不是大学,他们在里面学的知识,带不到社会里。
你打排球拿了奖牌是吧,但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有什么用呢?你能帮公司签更多的单吗?能帮公司提升管理效率吗?能帮公司节约更多的成本吗?
当然,运动员退役后可以选择当教练,但僧多粥少啊,每年都有大量运动员退役,但主教练的职位只有一个,算上助教的,也不会超过10个,而且都是长期固定的,不会每年都换。
当你选择当上运动员的那一刻起,你的梦想是夺冠,但同时,你也会担心退役后满身伤痛又没有谋生知识的自己,怎么在社会立足。
电影里,一名叫陈鹿的运动员,就和郎平说,“我要去考大学了,我不打排球了。”
其实现实里,这样的情况也有发生。
运动员也是一个职业,各行各业都在抢夺人才,中国女排凭什么留住人,这才是女排成功的关键。
人都没有,郎平哪怕是大罗神仙也没用。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频频出镜,代言、演戏、参加综艺,在抖音和微博上,也是妥妥的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有成绩,就代表有名气,名气能带来金钱。
如果成绩突出,在队里基本上就能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这足以让退役后的生活不陷入窘境。
如果你人气再高点,像刘翔、惠若琪那样,退役了参加综艺,也能赚钱。
你在队里艰苦训练,等待你的不是退役后身体的伤痛和生活的艰辛,而是过上好日子。
钱是好东西,运动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钱,别拿道德高帽来评价他们。
我们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拼命工作,为的不也是过上好日子吗?
那凭什么运动员们在年轻时拼命训练,都练成半条命了,都练成终身残疾了,就不能赚点钱?
为国争光、国家荣誉,固然是运动员追求的目标,而且也只有把这个目标放心里,才能真正激发出潜能。
但人也是要物质奖励的,华为不给自己的员工高薪,天天给他们打鸡血,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中国人争脸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还有中国女足。
铿锵玫瑰,说的就是中国女足的姑娘们。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女足的成绩。
当年,我们的女足是世界超一流强队:
1986、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年女足亚洲杯七连冠;
1990、1994和1998年亚运会女足三连冠;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亚军;
1999年第3届女足世界杯亚军。
拿冠军,曾是中国女足的家常便饭
“女排有郎平,女足有孙雯”,当时的球员孙雯,也是世界顶级水平:
1999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上的最佳射手。
2000.04,当选为亚洲足联评选的1999年亚洲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
2000.12国际足联世纪最佳颁奖仪式上被评为20世纪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获奖)。
孙雯被圈内人士誉为“穿裙子的马拉多纳”。
孙雯拿到年度最佳运动员奖
女足和女排一样,一直被视为国人的骄傲,她们几乎就是铿锵玫瑰的代名词。
女排如今已经重新崛起,女足却依然黯淡。
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在小组赛中,我们的女足一胜一平一负,仅仅进了一个球,最终无缘八强。
是什么阻挡了女足的复兴?
是钱。
女足的收入是多少?
之前流传过女足的收入3000一个月:
2016年女足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中国女足与澳大利亚女足的比赛中,门将王飞在担任解说时候透露了中国女足的队员杨曼月薪仅仅3000,没有奖金。
陕西女足的全运队,其主帅刘华娜曾经抱怨说,球员工资低,只有1500。
河南女足没有转正的球员工资只有600元,转正后球员的月工资是2000元。
而广西女足,曾遭遇了3个月欠薪的窘况。
我们知道,运动员其实是吃青春饭的,新老交替的梯队体系必须完备,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国家队输送优秀的候选人,国家再从这些候选人当中选出更优秀的。
地方球员连饭都吃不饱,国家队怎么能选拔出优秀的国足?
运动员的训练都是极其辛苦的,用这样毅力去干其他事情,收入不比你踢球高?
说句难听点的,工地搬砖没训练辛苦,但是收入都比这些女足高。
你可能会说了,训练虽然辛苦,但是万一进入了国家队,收入就大大提高了呀。
说得也对,工地搬砖虽然辛苦,但是万一当了开发商,也是亿万富翁。碧桂园的杨国福,不也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工干到身家千亿的么。
拿小概率来说服人,是站不住脚的。
扪心自问,现在女足的收入,你都知道了,你会让你的女儿去练足球吗?
以前中国女足厉害,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太多就业机会做选择。
现在的中国,女孩子有太多比踢足球更好的选择了。
读个本科出来,收入怎么也比非顶部女足的收入高吧——把练足球的毅力用到读书上,你说考不上大学,那是不可能的。
能力更好的,进入BAT等互联网公司做到中高层,其收入也能媲美顶部球员。
除非是对足球情有独钟,不然哪家女孩子会对成为女足一往情深呢?
我们来看看中国女足水平由盛转衰的时间点:
1999年,中国女足拿到了世界杯亚军,既是巅峰,也是顶峰,之后的女足的水平开始往下掉。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就此开启了高速增长之路。
时代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
随着经济发展,更多就业选择,必然会分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极好的女生。
其实中国女排的实力也是从90年代后开始下滑,哪怕经历了新千年中兴,也阻挡不了跌入低谷,直到2013年郎平重新执教中国女排,中国女排才获得重生。
也是从那时起,我们能在体育频道上看到女排夺冠,也能在广告里看到她们露脸,甚至在综艺节目里看到女排姑娘们和明星们一起玩游戏。
引入商业,并不是郎平一个人决定的,是国家体委的战略尝试,把国家运动员打造成体育明星,一方面能吸引民众参加体育,一方面也能为体育拉来资金。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国女排商业化很成功,中国乒乓球也很抢眼,马龙、张继科、刘诗雯等乒乓球运动员,在民间的人气都颇高。
当你在领奖台上看到惠若琪,也在综艺节目里看到这位元气少女,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闺女成为这样的人?
同样的,当你看到马龙、张继科这样高人气运动员,是不是就非常乐意把孩子送去学兵乓球了。
还是那句话,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抢夺人才,你要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学排球,你就可以非常理直气壮地告诉她,“你看,你做运动员努力训练,可以拿冠军,退役后,也可以像惠若琪那样过上精彩的生活。”
帮助中国女排留住人才的,让郎平有人可用的,是商业,不是情怀。
有人可能会质疑啊,中国男足商业化挺高的,为什么就强大不起来呢?
男足是超脱三界之外的物种,无法用凡间的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一系列科学的方式来分析。
连上帝都搞不定的中国男足,咱们就不讨论它了。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