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一年“双十一”,
各大平台的预售,
你们都参与了吗?
许多网友表示:
所有买买买的欲望,
在“双十一”各商家的预售套路面前,
都化为乌有
这是为啥呢?
因为实在是太费脑子了!
有的网友甚至认真地做起了笔记。
那么,“双十一”的规则究竟有多复杂呢?
1、满XXXX减XXX。
2、预付立减。
3、付定金打X折。
4、疯狂抢X元劵。
5、抢XXX减XXX。(这个和满XXXX减XXX是不一样的哦!)
6、付定金不止X折。
7、定金XXX抵XXX元。
8、前XXX名半价、XXX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付了定金,却被告知没挤进前XXX名,没法打折!)
有网友将“双十一”的规则
总结成了数学公式,
到底好不好用呢?
欢迎各位小伙伴一算究竟
很多网友问:
就不能简单粗暴地打折吗?
更有网友犀利指出:
“双十一”就是收智商税的。
从“买买买”到“吃土”,
只在一念之间,
快擦亮双眼,认清“套路”吧!
商家诚意不足 价格明降暗涨
“双十一”最早源自2009年
某电商平台的一场网络促销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
除了电商平台“原创”的
几个“购物节”,
其它数得上的各大节日,
也均不会被放过。
然而,
奔着优惠、打折而去的消费者,
慢慢发现商家诚意不足,套路有余。
先涨后降、明降暗涨,
属于“套路之首”。
在某论坛分享
购物“薅羊毛”攻略的“拼组”,
网友发帖对比购买过的商品
在“双十一”前后的价格,
发现许多产品“暗搓搓”涨价了。
比如某品牌卫生巾,
今年“6·18”购买一组的价格
优惠后为60元,
“双十一”的到手价却涨到了75元。
某品牌的眼部精华胶囊,
平常的售价为3~4元一颗,
“双十一”反而涨到了近5元一颗。
大家纷纷“谴责”:
“你有点飘了。”
消费者对于心仪商品,
要将平时的销售价格与促销价格对比,
确认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
玩法多便宜少 抢红包“费力不讨好”
“一顿操作猛如虎,分到红包两毛五。”
第二大让消费者诟病的槽点是:
玩法越来越多,便宜越来越少。
电商给出的优惠政策大致分为随机红包、满减券以及购物津贴等。
其中,获得红包的方法除了在品类页面随机掉落之外,还可以通过玩小游戏获得。
这些小游戏需要打卡、与朋友分享、浏览产品信息等,才能升级获得更多开红包的机会。而且,经历了每天“持之以恒”的操作及时不时地“骚扰”家人朋友之后,最终到底能赢多少红包,还得凭运气。
“dìng”金、赠品文章多
部分商家刻意混淆
“定金”与“订金”,
二者的区别在于
定金不退,订金能退。
“双十一”的定金原则上是不能退的,
也就是说
如果因消费者个人原因
导致未及时支付产品尾款,
非商家原因导致订单关闭,
定金不予退还。
不过,在实际购物过程中,
除了一些代购、定制产品,
大部分店铺在与客服协商后,
还是能够退还的。
虽然平台有这些
“偏心”消费者的操作,
但最好还是考虑清楚再下单,
避免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赠品可能也是商家暗藏“猫腻”之处。
去年“双十一”期间,
某女装品牌店首页显示:
消费满2000元即可获得一个帆布手袋。
李女士为了赠品,
东拼西凑达到了消费数额。
然而收到货后却未见手袋踪影,
咨询客服后被告知赠品已经全部赠完。
李女士发现“满赠”的宣传标语
仍然挂在店铺首页,
虽然有一行几乎看不清的小字
确实显示“赠品数量有限”,
但她还是向销售平台进行了投诉。
后来商家给她补寄了赠品。
(所以赠品到底赠完没有?)
区分“电商专供” 小心“红包陷阱”
有渠道商透露,
为了增加销量,
厂商会放出某些型号产品或库存品,
用于线上降价促销。
所谓的“电商专供”商品
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
特别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
这种情况出现较多,
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
还有就是要小心“红包陷阱”。
需要个人信息的、
拆红包要求输密码的,
都不可相信,
高额红包也要提高警惕。
还要谨防低价拼团陷阱,
比如“一元拼大奖”实为抽奖;
“低价拼团”可能只是为了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等。
本来只想省点钱,
最后“烧脑”又“烧钱”!
关于“双十一”,
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源:羊城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