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导演之中,“拿奖成绩”最好的,就是李安了。
他是第一个拿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亚洲人,总共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这里普及一下,虽然李安长期在美国工作,拥有美国绿卡。但绿卡只是一种长期“居住证”,不代表改国籍。
他的国籍依然是中国的,因为他是我们台湾省的导演。
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证明他是有很有水平的,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拍不好漫威的超级英雄《绿巨人浩克》。
他这部2003年的电影,不仅票房成绩不好,而且口碑欠佳。
《绿巨人浩克》的制作成本是1.37亿美元,但最终票房只有2.45美元,明显是亏了,因为按常规来算,电影最终票房至少是成本的3倍,才能回本的。
而在口碑方面,它表现也不好。它在国外的IMDB网站的评分只有5.6分,而在国内的豆瓣网站上,评分也仅仅只有6.6分。
豆瓣上,这个分数只能算是平庸之作。
豆瓣上,电影评分超过7分,才能算优秀。而6.6分的评分,对于李安来说,非常低。
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却拍不好漫威电影,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不是他没水平,没能力,而是他不适合,也不想拍“好”这种电影。
漫威宇宙电影是怎样成功的,你要先了解!
《绿巨人浩克》是漫威电影,不属于《复联者联盟》背后的漫威宇宙电影。
但了解漫威宇宙电影,是有助于你明白为什么李安拍不好《绿巨人浩克》的。
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电影,在票房上,是非常成功的。
今年《复联4》的票房,就超过了《阿凡达》,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
而在《复联1》之后的漫威宇宙电影,不仅是赚翻了,而且是没有一部亏了的。
为什么它们能这么成功?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我的观点是:
娱乐化是漫威电影成功的第一原因
漫威电影,就是好莱坞大片里的“王晶”
漫威宇宙的电影,定位都是合家欢,剧情非常简单,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看懂,因此定位的观众群体范围很广。
本身就是特效片,已经比普通电影多一个“维度”,更能吸引观众进电影院了,
而且风格是无厘头喜剧,电影情节中不断插入段子,让观众不会无聊。
特效+喜剧,加上不需要用脑就能看懂,能够让全球观众“普天同乐”,让大家都看得“爽”,因此大量观众喜欢,愿意去电影院看。
在漫威宇宙第一阶段的电影中,除了《复联1》,只有《钢铁侠》系列能赚钱,就证明了这点。
因为在第一阶段的电影中,
相比《无敌浩克》的压抑;《美国队长》的“老党员”路线;《雷神》的神话感;
《钢铁侠》系列是最具娱乐性的,角色讨人喜欢,经常炫富,幽默,而电影情节很搞笑,因此它是最受欢迎的,最能赚钱的。
《复联1》之后,漫威宇宙更是开始“流水线”,开始全面娱乐化!
除了《美队2》和《黑豹》,后期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以《钢铁侠》为标准来“生产”的,
情节简单,轻松,幽默,充满了娱乐性。
几乎每一部《复联1》之后的漫威宇宙电影,都是不同题材的《钢铁侠》!
就连《雷神3》这种题材那么伤感的电影,漫威宇宙还是娱乐化,无厘头喜剧化,结果还票房大卖了。
除了娱乐性,营销能力也是漫威宇宙电影大卖的原因
以前的电影,最多只是走系列路线,1,2,3,4地拍下去,或者出一下外传。
但漫威宇宙的电影不同,每个主要角色都有各自的单人系列电影,然后组队在一起,又有“大部队”的系列电影。
这种设定,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因为能够形成流量互引。
《复联》系列的背后,有多部单人系列电影为它们“打广告”;
而《复联》系列,又会为其他,或者以后的单人电影“打广告”。
这种组合模式下,20多部电影能有效地相互打广告,因而越到后期,赚的票房越多。
不仅“打广告”厉害,在“客户运营”方面,漫威宇宙也很厉害!
漫威宇宙更注重与粉丝,在电影里外进行互动!
成功培养了一大批的老铁粉。
漫威宇宙会在电影里,与“粉丝”互动,连剧情都是为了粉丝而设计的,顾及粉丝对角色的情绪。
比如《复联4》中,明明让惊奇队长打最后的响指才是最合理的,或者连响指都可以不打的;
但导演偏偏安排钢铁侠抢到宝石,完成最后打响指的任务,目的就是为了感动钢铁侠的粉丝!
这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的粉丝根本都不在意电影情节是否合理,看到钢铁侠牺牲了,听到钢铁侠的那句“爱你三千遍”,
粉丝就直接在各大评分网站打满分,设定更不合理,评分却更高;
而且铁粉们还不断默默地为《复联4》做宣传。
因此《复联4》口碑和票房都很猛,《复联4》刚开始的豆瓣评分比《教父》,《指环王》都高;
这背后都是漫威多年养粉丝的结果。
在电影之外,漫威更是懂得制造话题,与粉丝互动,
比如经常播放“假预告片”,或者预告片带有“欺骗性”,撩动粉丝的心,因此粉丝很多,而且很稳。
总的来说,娱乐性和营销能力,是漫威宇宙的成功的根本原因。
了解漫威宇宙成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拍不好《绿巨人浩克》了。
李安是“顶级大厨”,不适合也不想做“快餐”
/1/
比起任何一部漫威宇宙的电影都更像科幻片
这是我对《绿巨人浩克》的评价。
许多漫威的电影都会被分类为科幻电影,其实我是不认同的;
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应该归类为奇幻电影的,
因为超级英雄电影的主题一般都与科学无关的,只是有科学元素而已。
但李安这部《绿巨人浩克》就更趋向于科幻片了。
《绿巨人浩克》不是讲绿巨人如何“打打打”的故事,
而是讲一个科学狂人,将儿子变成基因实验的试验品。
儿子长大后,因为基因本身改变了,加上受了辐射,拥有了超能力,每当生气的时候,就会变成绿巨人。
绿巨人在政府和军方眼中,只是一个潜在的武器,或者是一头待驯服的怪兽。最后政府控制不了他,只能追捕他,杀了他。
整部《绿巨人浩克》的主题,更像是对这个实验,以及涉及事件的思考,可以说是一部正宗的软科幻电影。
/2/
李安想把“快餐”做成“营养餐”
相比其他超级英雄电影,李安真的拍得很认真。
电影里的主要情节,都尽量设计得合理一点。
无论是人物对每件事的感受,还是情节的走向,李安都很认真。
但问题在于:
像《绿巨人浩克》这种超级英雄题材电影,认真你就输了!
漫威宇宙电影那么成功,
是因为它的娱乐性,以及它们的营销能力。
娱乐性的本质就是观影体验。
说白了,一般来说,这种电影观影体验才是重点,有没有深度,情节是否合理,大部分观众根本不在乎!
大部分观众只在乎看得爽不爽!
李安的《绿巨人浩克》就拍得很认真,但观众看得很不爽。
“明明是特效片,为什么剧情那么难理解?”,这也许是很多观众的心声。
相信很多观众,第一次看《绿巨人浩克》的时候,究竟浩克的父亲,最后是爱他,还是不爱他?其实都是看不懂的,因此很不“爽”。
剧情难理解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节奏有点平淡,整部电影没有太多的起伏点。
观众更多是想有看网络小说的感觉,而李安却给观众带来看严肃文学的感觉。
加上没有段子,观众感到很无聊,因此更不“爽”。
而且,《绿巨人浩克》的特效更趋向于物理攻击,没有“电闪雷鸣”,亮点也不够,观众爽不起来。
还有,电影里,李安经常多画面拼在一起,想让电影有看漫画的感觉;
这很有创意,但对观众来说,没什么感觉的。
对于这种一般来说不需要“用脑“的电影,李安非常认真,想让它“有脑”;
观众想看得“爽”,李安却想引导观众像看严肃文学那样去思考电影
而且因为兼容特效,《绿巨人浩克》表达的东西又不算太有深度,
因此《绿巨人浩克》口碑和票房都不好。
这根本不是他没能力拍,而是他不懂得将这种电影娱乐化。
因为李安是专门做“营养餐”的人,不适合也不愿意做这种“快餐”!
观影体验和艺术性之间,他更倾向于艺术性。
为了观影体验,设计“一个响指灭了半个宇宙”的剧情,这是李安打死都不愿意干的事。
而《绿巨人浩克》这种商业片,观众更注重的是观影体验,而李安更注重的是艺术性,因此失败了。
与李安的《绿巨人浩克》相似,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不是爆米花,为什么成功了,口碑票房都高?
因为诺兰《黑暗骑士》,依然很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
他没有像漫威宇宙那样,做“麦当劳”,而是趋向于做“星巴克”,注重高端“爽”!
《黑暗其实》虽然也要用脑,但剧情设计趋向于悬疑,有种“解谜”的爽感;
虽然没有太多色彩斑斓的电脑特效,但主要“特效”场景,主要是实景拍摄的,而且用IMAX摄像机拍;
因此相比其他电影,《黑暗骑士》就是“蓝光画质”,很逼真,画面质感非常好;
它配乐也一流,提升了观众在电影院的观影体验,
而且《黑暗骑士》剧情很有创意,观众能够理解电影的深度,
因此它虽然娱乐性不够,但观众观影体验一流,有高端“爽”感,成为了2008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总的来说,拍不好《绿巨人浩克》,不是李安没能力,而是他不适合,也不想做”快餐“。
多年过去了,他是否有突破,就要看他今年的新电影《双子煞星》的表现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洞察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