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掘明朝太监墓,出土的墓志铭令西方专家质疑:这不可能

2022-03-20   耀眼生活

原标题:南京发掘明朝太监墓,出土的墓志铭令西方专家质疑:这不可能

十一年前,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一个明代太监的墓。在这座太监墓中,人们发现了疑似长明灯的痕迹,它的里头有一个大缸。实际上这缸就是长明灯,里头放满油,再放上专门设计的木板和砖块。配合起来就可以燃烧很久,这是明代砖室墓中比较常见的,不算很重要的发现。

整个墓之中最重要的发现在墓志铭上头,出土了墓志铭后,西方专家的一些质疑就成了笑话。在说到这座太监墓的墓志铭之前,得先说说西方专家的质疑,他们质疑的是郑和真的下过西洋吗?他的船真如传说中的那般大?郑和下西洋,指的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带头人为三宝太监郑和。

明朝的这一次远航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也是十五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时间久、规模大、船只海员多,但关于这场数百年前的航行,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有一个争议的点便是,郑和的船究竟多大?《西洋番国志》等只记载了巨大,并未写具体的尺寸,《皇明纪略》、《客座赘语》等的记载太过零星。

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倒是给出了一个数据: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史采用的也是这个说法,但也有人认为,《瀛涯胜览》中的尺寸不是马欢所写,乃后人附会之说。不过学界支持《瀛涯胜览》观点的也大有人才,且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的遗址上,两次出土过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

似乎也能与记载对上,可到底还是没有更肯定的一个证据,而西方学者认为当时的中国造不出如此巨大的船。这样的质疑确实令我国学者有些语塞,要想推翻,就只能有更接近的史料出土。巧的是,十一年前那座太监墓的墓志铭,便给了有力证据。因为那座太监墓不一般,它的主人名叫洪保,洪保是云南大理人。

十三岁那年进宫成了太监,二十九岁跟着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虽比不上郑和,但也是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之一,因此派他协助郑和参与下西洋的指导工作。墓志铭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着最后一次下西洋,见证郑和去世后带来的参透人生。所以里头的内容,均是他亲自看过的,其中便有提到下西洋的细节。

重要的有这么两点,第一点是下西洋可能不是七次,应当是九次。在朱棣上台后的第一年,洪保就作为副使下过西洋,只是他并未记载一把手是谁。《敕封天后志》等史料表明,永乐元年,郑和就去过一次暹罗国(今天的泰国)。这一次很有可能就是洪保所言的第一次,并未被列入七下西洋中,另外一次是在1924年。

去的是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同样的,铭文和史料也对上了。也就是算上这两次,郑和实际上下过九次西洋,并将下西洋的时间提早了两年。第二点,洪保的墓志铭中有这么一句话: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这一句话十分关键,记载了他自己,很有可能也是郑和所乘的船叫大福号。

料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一料等于一石,这颠覆了流传的载重量。甚至是大了五倍,五千料推算,也就是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无霸。这在古代看来,不可谓不是一个造船神话,有意思的是洪保所乘的船也不能说明就是郑和的船。假若他跟郑和乘坐的不是同一条船,那么郑和作为正使,其船必然更大。

所以说,洪保墓墓志铭的出土,令西方学者的质疑成了一个笑话。

参考资料:《明史》、《瀛涯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