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农民起义屡见不鲜,导致许多王朝的崩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受农民起义的影响。例如,东汉虽未在黄巾起义中崩溃,但因压制该起义而被迫下放权力,最终导致军阀混战,最后由曹操之子曹丕推翻。而明朝和元朝则直接因农民起义而覆灭。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如此频繁呢?这与“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有何关联呢?
“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耕地面积增长缓慢而有限,而人口增长却迅速且无限。例如,一个家庭有4个孩子,每个孩子再生4个孩子,人口就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令人忧虑。古代中国的避孕手段有限,生育率居高不下。然而,耕地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需求。一旦耕地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就会发生饥荒。特别是在遭受水旱、蝗灾等灾害时,大量农田歉收,或者遭遇瘟疫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使农田荒废,粮食减产,百姓饥饿,从而引发反抗,这在元朝和明朝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中国有很多可开垦的土地,但历代中国人为何不去开垦荒地呢?实际上,他们一直在进行垦荒,将荒地改为耕地。然而,垦荒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垦荒需要耕牛和铁器,这对贫困的农民来说是奢侈品,难以负担。因此,官府通常要组织和促进垦荒,通过减免赋税来鼓励人们。其次,垦荒需要水利设施的配套,有些地方缺乏水源,垦荒价值有限。
然而,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别的,而耕地增长的速度有限。农民垦荒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口的生育速度,这是农业帝国不可持续的原因。历代的皇帝了解到这个问题吗?是的,他们一直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淘汰,即朝廷在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救灾,无法救助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第二种是通过内战,即派兵剿杀发生饥荒的地方的农民起义。这两种方法在古代基本上都在使用。
总体而言,古代社会无论是谁统治,只要不能解决耕地和人口的矛盾,就会陷入“农民起义”和“王朝更替”的怪圈。这个怪圈的演示如下:新王朝建立减免税赋、休养生息出现盛世人口增加人口超过耕地供养的极限灾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不解决耕地和人口的矛盾,就永远无法走出“农民起义”的怪圈和“王朝更替”的宿命。这一定律在清朝反复爆发各种农民起义时得到了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其持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