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或清晨,我独自在咸阳湖边行走,清风习习,千年历史尘埃在心中沉浮。
我家住在渭河畔,自河上的廊桥开通以后,每天不论白天或者傍晚,这里的游人都络绎不绝。廊桥上、河滩边到处可见遛弯的人,我也常常从桥北一直走到桥南。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上下两层,可为游人遮风雨。站在桥上,渭河与咸阳湖就都在脚下了,放眼向北远眺,只见城内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天水、宝鸡、咸阳,润泽了西安、渭南,在潼关汇入黄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咸阳位于九嵕山南,渭河之北,皆属于阳。在咸阳,滨河的公园自然叫渭滨公园,另一个则曰“古渡”,自然也与渭河航运有关系。渭河航运由来已久,《诗经》里就已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记载,春秋史册里也有关于渭河水运的记载。西汉时,刘邦在渭河沿岸和长安附近设立了许多粮仓,主要接纳从关东运来的粮食,靠的就是渭河航运。到武帝时,漕渠凿成,渭河航运日渐萧条。等到明清时,渭河航运再次兴盛起来,且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
从廊桥往东大概行走50米左右的样子,便是咸阳古渡博物馆,这里实际上就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咸阳渡口所在的地方。博物馆内有一幅王云星写生的咸阳古渡画,是1948年所绘,看画面:当年的咸阳城是包围在城墙里的,高高的城墙外是人声鼎沸的渡口码头,上行的盐巴、煤炭,下行的木材、毛皮、药材、粮食、棉花都在这里运转,一群人正从船上往码头上搬运货物,河道里千帆待发,舟楫交错;城墙内则是层层叠叠的房屋建筑,更远处是咸阳城所依的原坡。从画面上看,整个咸阳城由北向南一路从高处延展下来,老咸阳的正南门对的是渭河,不言而喻,咸阳是一座因渭河而生的城市。
我从小在渭河边上长大,冬天,在河边看不知名的水鸟飞,还有几只停在河面上;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在河边乘凉。不觉已经16年了。如今在渭河之北修建了咸阳湖,岸堤将咸阳湖与渭河划分成两个水域,贯通南北的廊桥就架在咸阳湖与渭河上。
我常想,渭河,历史上它多少次泛滥,又多少次航船?小时候常听人说,渭河边有一座张飞庙,每年七八月汛期来临之际,渭河水越涨越高,快要淹到咸阳时,人们就会把张飞庙里的张飞塑像抬到河边去,然后奇迹发生了,河水真的退了下去。于是,人们都说张飞镇着咸阳呢,咸阳永远淹不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座张飞庙,但我相信传言是真的。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距离今天廊桥50米的地方发现了明清咸阳渡口遗址,就是现在古渡博物馆所在的位置,由此再向东50米是清渭楼,向西50米是张飞庙。看来过去真的有张飞庙,只是不知毁坏于何年何月。只记得每年冬天,有很多人在渭河滩上挖铜钱。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渭河南北不断移动,河道里淤下了很多古物,惹得咸阳人常到河边挖东西。有人挖到了,而有人什么也没有挖到。
我从古渡博物馆出来,居然就是咸阳湖的河堤了,原来博物馆就建在河滩上。河堤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咸阳湖里游艇游弋,飞艇在湖面上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白色弧线,大船则缓缓地行驶着。大概是因为昨夜刚刚下了一场雨,河堤上的柳丝绵长,突然欸乃一声,有人高唱秦腔。
正是:
一叶扁舟,一根竹篙,三三两两过客;
一个渡口,一座城市,斗转星移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