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着力点 | 社会科学报

2023-08-06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践行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着力点 | 社会科学报

践行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着力点 | 社会科学报

▋文化传承发展

构建能够全景展示中华文明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文化基因库、文化标识体系、文化走廊和示范区,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聚合效应,让中华文明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原文 :践行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着力点

作者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易雪琴

图片 |网络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新时代号召,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为今后一个时期为什么以及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加强创新创造焕发文化生命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文化滋养精神、以文化塑造灵魂,否则,一个国家或民族会因为缺少内在精神支撑而失去“灵魂”。因此,应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焕发文化的生命力,构筑适应新时代的文化生命体,让文化沁润每个人的心田,形成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具体而言,首先应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分级分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统筹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让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遗产既能“保护好”,又能“看得见”。其次,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挖掘、活化更多文化IP,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化资源数据化、数据场景化、场景网络化、网络智能化,让典籍中的文化“走出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附着在现代产品上以融入群众生活。最后,加强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的塑造,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民居的整体性保护利用,打造传统与现代辉映、古韵与新风交融的人文环境,让优秀文化氤氲城市的繁华闹市、寻常巷陌,让古老的历史文脉成为流淌着的现代城市魂脉。

以促进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产力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可以让无意识的文化传播变成游客有意识的文化认知和体验,使游客化身为文化使者,让旅游成为促进文化相通的行为。文化旅游产业是刺激内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应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在更深层次的传承发展,最大限度地激活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赋能经济、社会、生态、精神、民生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效益,为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具体而言,首先应聚焦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改革精神、当代审美需求和消费理念,创作一批既展现厚重历史文化又富有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文艺精品,以IP构建为核心打造高品位、高附加值、高吸引力、高集聚性的文旅产品体系。其次,顺应跨界融合、科技引领的发展潮流,探索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会展、康养等融合创新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开发“传统+现代”“日间+夜间”“地上+云端”“现实+虚拟”的复合型文旅消费产品,构建可感、可知、可交互的产品体系,发展壮大数字驱动型新文旅经济。最后,完善文旅服务功能,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特色街区,打造集文化展示、创意、美食、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不断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以提炼文化精髓强化文化引领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因此,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更高更深层面去挖掘、认识、把握中国文化,提炼、展示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为重点,持续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研究,深刻揭示中华文明演进规律和发展经验,持续提升中华文明元素在世界文明体系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依托重点文化资源和文明演进脉络打造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标识,构建能够全景展示中华文明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文化基因库、文化标识体系、文化走廊和示范区,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聚合效应,让中华文明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推进交流合作扩大文化影响力

当前,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以及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成为区域博弈的焦点,同时文化交流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过程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应坚持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本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转化再造的能力吸纳融汇一切优秀外来文化成果,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协会等国际性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更多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世界文明研究的话语权,同时打造中华特色文化输出项目矩阵,不断提高文化资源和产品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吸引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立起来、传播开去。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建立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优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载体,组织申办和办好文化旅游类的国际性节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基础上,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提供世界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国方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4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文化传承发展 | 桃源深处有“玩家”

立足文化传承,构建新时代文学话语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