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可孩子一旦出现错误,家长总是忍不住发泄自己的脾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没有耐心,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同孩子交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用“吼”的方式虽能制止孩子不好的行为,但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成长。
案例:小丽是一位90后宝妈,没有娃前就羡慕别人有孩子,有了娃却非常的苦恼,孩子遇到事情就喜欢哭闹,而小丽本身就焦躁,很容易发泄自己的情绪,她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有次直接发飙说:“你这么喜欢哭,别再叫我妈妈了!”话语刚落,孩子就使劲地憋住了哭泣。其实,吼叫是很容易给孩子带来负能量的,那些被“吼”大的孩子,最容易形成这3种性格,父母要学会“零吼叫”。
一、自卑
长时间处于被父母吼叫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会变得很内向、自卑、不自信。因为父母的语言暴力会让孩子误以为家长并不喜欢自己,父母也不尊重自己,他觉得自己是卑微的。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最容易否定自己的价值,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父母对自己的指责也潜移默化地成为他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从而心理出现严重的自卑。
二、磨蹭
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喜欢磨蹭的,他们对时间这个概念并不能完全地理解,而家长遇到这种问题,第一时间一定是催促,进而也会出现唠叨、吼叫等情况。家长的行为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把控时间,实际上是在阻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孩子很容易缺乏独立性,于是做任何事都需要被约束,这样会导致他们磨蹭的问题更为严重。
三、暴躁
父母对孩子经常发泄情绪,孩子也会效仿这种行为,他们会把发泄看作是理所应当。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受到情绪的压制,很难施展自己的暴躁情绪,但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就容易变得暴躁,这会导致孩子缺少朋友,无法得到他人的青睐,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偏激,性格有缺陷,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吼叫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但仍有家长不以为然。教育专家也表示:没有被吼叫过的孩子,情商会更高,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会换位思考
不被父母吼叫的孩子,他们受到的教育方式就是“共情”,父母体谅孩子,孩子也理解父母,双方互相沟通也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下,孩子会懂得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会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思想,于是孩子就会变得喜欢换位思考,无论是在父母面前还是朋友面前,都会体谅别人,不会惹麻烦。
二、自信心和创造力
家长用吼叫的行为教育孩子,目的是纠正孩子当下错误的行为,但这种方式只能适得其反。突如其来的吼叫只能让孩子彻底懵懂,他也无法认清自己的错误。而善于与孩子沟通,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于是父母也能帮孩子控制好行为和想法,也会给孩子提出宝贵的建议,孩子不仅自信心大涨,创造力也会跟着受到影响。
三、亲子关系更和谐
频繁被吼叫的孩子,对父母的印象只有恐惧,他们会认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是不能跟自己进行良好沟通的人物。然而孩子见到那些态度温和,性格平稳的父母也会更加地羡慕,从而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喜爱程度大大下降,亲子关系也不会很和谐。要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仅需要孩子一人努力,身为家长也要去改变不良行为,去构建亲子和谐关系。
孩子是独立个体,父母对其控制欲并不能太强,也不要频繁使用语言暴力来教育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耐心寻找正确合理的方法去解决,一味的吼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反倒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是父母成长的时候,双方都需要共同进步,不断反思,互相共情,这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