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更与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关。而近代的中国,从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就走向了一个屈辱的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屈辱的战争,就是这次战争彻底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外国列强迫使中国损失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领土主权也几近丧失,最终,也摧毁了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派出了四千人的军队,而拥有十万人的清朝军队却被打的一塌糊度,并且,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的人数与伤亡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落得如此惨败呢?
清朝,最开始的时候,军队的人数并不多,也就二十万左右。之后,军队不断壮大,增加到了五十万左右,而这个军队并不是清朝当时的主力军。除此之外,清军中还有绿营兵,这个军队的人数甚至达到了六十多万,算是当时清朝军队的主力了。
在鸦片战争初期,清朝先是投入了差不多十万的兵力,这和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敌军只派出了七千人左右的海军,直到后来才增加到了两万人左右。事实证明,人多并不是打胜仗的唯一因素,清朝军队虽在数量上压倒了敌军,但是,却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在海战中战败了。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出动了多艘军舰,其舰队和海陆军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人。清军出动的军队分别是:福建和广东的海上军队,他们的任务不是与英军对抗,而是对海岸地区进行防护。
清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科技发展缓慢,战舰的威力很小,根本没有办法与英军正面交锋,而且,清军也没有足够的大炮。所以,在战略武器上,无论是数量还是威力,清军都无法与英军相比。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清军没有任何优势,完全被英军碾压。
由于,近海海岸几乎都在英军的控制范围之内,迫于无奈,清军只好放弃海战。之后,清政府就以防御英军入侵为目的,在中国的七个省几十个沿海地区,都分配了守卫军队。但是,把军队这样划分到了各个地区,这也导致每个地区的军队少之又少。
在要塞战争中,清军则选择用海防炮,这种比较低级的武器,不仅不方便行走,在防守的时候根本无法抵挡英军的进攻。而且,清军使用的大炮重量都不相同,有的五百斤有的却高达七千斤,不仅火力不够集中还很难移动。而英军使用的则是小型火炮,火力还比清军要高几十倍。
明末清初,中国的军事科技并不比西方逊色,而在康熙朝之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了。
当时,西方在战略武器的发展上是非常先进的,而中国则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直在原地踏步。林则徐也曾跟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就提到了中外的差距:“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于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在鸦片战争中,清朝首先派出的十万军队中,许多士兵使用的武器,还是鸟枪这种低级火器。这种火器用火绳来发射,如果,天气潮湿则很难发射。另外,清军的其它武器,比如:弩弓、刀矛等,它的射程很短,根本不能在近代战场上使用。
与之相反,英军刚开始投入的七千多兵力中,大部分都是印度炮兵手。他们上过的战场无数,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最先进的武器。比如:在战争期间,清军火炮多次击中英国军舰,但均未造成任何伤害,甚至,将炮弹“弹回”。
而英军火炮则对清军造成极大威胁,除了造成巨大伤亡外,还瓦解了清军士气。所以,清军不管是在武器和军队上,都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甚至,在陆地上的战争,英军依旧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这也导致清军最终溃不成军,彻底地败给了英国军队。
在多次的海战跟陆战之后,清军和英军的具体伤亡人数如下:
沙角战争:清军死亡人数接近三百人,受伤四百多人;英军无死亡,受伤不到四十人。
虎门战争:清军两百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英军只有五人受伤。
广州内河战争:清军四百多人死亡;英军受伤八人。
镇海战争:清军数百人死亡;英军死亡三人,受伤十六人。
浙东战争:清军死亡三百余人,受伤两百人;英军死亡三人,受伤两人。
吴淞战争:清军八十多人死亡;英军两人死亡,二十余人受伤。
... ...
据统计,鸦片战争,英国出兵接近两万人,其中阵亡七十一人,负伤四百余人,病亡两千余人,事故死亡一百三十人,中国共出兵十万人,其中,死亡三千一百人(中方统计伤病亡与阵亡不分开),负伤四千余人。
总的来说,清军之所以会在鸦片战争中如此惨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这种行为让国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了。而这个时候的西方国家,却在快速的发展科技,通过侵略战争来进行资本的积累,最终,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除此之外,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拥有强有力的武器,不仅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还是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所在。面对强大的英国军队,面对如此先进的武器装备,清军已经在气势上输掉了这次战争,所以,这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
试想一下,一个落后于西方上百年的国家,怎么可能会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呢?清朝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但清朝统治者并未吸取教训,发愤图强,反而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最终,在十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更惨的失败!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清朝全史》、《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