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教培行业,如何转型?

2022-08-31     987私家车广播

原标题:“双减”后的教培行业,如何转型?

“双减”后的教培行业,如何转型?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出台,对校外培训机构做出了严格规范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

如今,“双减”政策执行了一年多,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们的作业量在减少,校外学科类培训也几乎撤出了教育舞台,这对于教培机构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洗牌。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在各种非学科类培训中,家长该如何选择?

未来教育行业的创业之路,又应该怎么走?

福州市总工会、华榕(集团)有限公司、987私家车广播共同推出的

创业类访谈节目

《对话三创》第二季第六期

特邀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敏希

知名研学品牌创始人 靳泽霖

做客广播全媒体直播间

一起聊聊“双减”的那些事儿!

说到减负,孩子是开心的,很多家长却会焦虑起来。虽然不用报辅导班了,经济压力减轻了,但是教育焦虑却增加了一层;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时间少了,学习成绩就会打折扣,该如何看待家长的这种焦虑呢?

站在家长的角度,郑敏希认为,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任务量减少了,但孩子带回来的任务所要考核的综合素养的能力却提高了,孩子更愿意和家长进行交流了,亲子互动的时间也多了,是值得高兴的。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郑敏希则表示,无论孩子将来成就多大的事业,前端必须保证他是一个人,所以想要培养一个孩子,首先重要的是他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培养孩子的教育的根本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靳泽霖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作为知名研学品牌的创始人,他认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缺少的是核心的自信,在教育中,不应该拿唯一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应该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所在,建立起孩子核心的自信,进而能够支撑他走完整个成年之前教育的过程。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021年暑期,“双减”政策落地,各地细则陆续出台,处在风口浪尖位置的校外教培机构正面临历史性的变化。其实,在政策出台之前,一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开始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赛道转型。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解决了哪些问题?

“首先解决了孩子课外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再者,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空隙。”靳泽霖已经深耕研学教育十年,他希望通过研学,让孩子成长为创新型、创业型、管理型人才。“我真正希望的未来的理想教育,是一个孩子,无论是上专业技术学校,成为一个顶级的护士、一个顶级的汽修工、一个顶级的厨师,都能和上清华北大一样骄傲,这是我们对教育的初心。”

郑敏希认为,类似的研学活动深化了旅游的意义,让孩子拓宽了视野、学习到更加多维度的知识,同时帮助家长减轻了一些负担。作为教育哲学、儿童哲学方向的专业研究者,郑敏希多年来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点,建立自己的核心自尊和自信水平。“我们未来的教育不是在问一个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问一个孩子你有多么强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希望我的教育也能够促进孩子拥有自我滋养、自我建构、自我消化的能力。”

对于想要投身到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们,靳泽霖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顺势而为,第二是基于给社会和家长提供的价值,第三是构建好自己的产品模型、财务模型、业务模型,经过小规模的测试后,再持续一点一点的迭代和放大;“创业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做下去,一定能够看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通过不断的努力,相信我们的教育环境会越来越开放,给孩子的学习、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下一代创造更优质的成长空间。

由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福建省总工会指导,福州市总工会、华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福州市职工创新创业创造中心承办的,2022年第三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大赛,今年的6月至10月期间将在福州市举办。

大赛主要针对哪些创业群体?赛制流程是怎样的?参赛团队可以获得哪些创业福利?如何报名参赛?想要了解关于大赛的相关讯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a7952267828505760cbb40fa6977d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