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他们哭他们经历的,他们笑他们拥有的

2019-10-29   子戈说电影

《少年的你》不适合纠结的人看。

特别是我这种明明很感性又总是强撑理性的人。

看完电影的这几天,我几乎快分裂了。心里默默揪着花瓣,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徘徊。

直到此刻,我仍然能听见花瓣落地的声音。

不管了,不如就把这样的纠结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吧。

尽管它不够笃定,但却足够真实。


01 电影院里

电影落幕时,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已经泣不成声,不知她想起了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少年的你》是一部情绪型电影。

而且它营造情绪的方式,不是靠煽情,而是靠纯熟的电影语言。

影像上,它大量运用特写镜头,拍演员的脸。

为的是透过面部的细微表情,直击人物的内心。

惊恐、委屈、害羞、坚定……

这些妙到毫巅的情绪,绝非喜怒哀乐可以概括,也唯有大屏幕上的特写镜头可以捕捉。

再来,声音

在这部电影里,声音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教室里嗡嗡的读书声,围观者七嘴八舌的私语声,手机信息接踵而至的提示音,汽车飞驰而过的啸叫声,还是听上去随时可能闯入的重重的砸门声……

这些声音共同烘托起一个极端压抑的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亟待释放。

还有,调度

例子俯拾皆是。

比如开场。

陈念回到教室,戴上耳机,英语朗读声响起。

突然,所有人像是听见了什么纷纷抬头,之后冲出教室。愣了几秒后,陈念才意识到,跟着冲了出去。

此时的校园已经成了大型围观现场,楼上楼下挤满了人,只留下中间一块空地。

陈念自人群中怯生生地走出,不断靠近那片空地的中心。随后她脱下衣服,盖在了跳楼身亡的女生的脸上。

这一连串的调度,无比精准。

它营造出了一个身在群体中的个体的巨大的孤独感。

同时,它也是一种表意。

原本对外界漠不关心的陈念,此刻却站在了冷漠人群的对立面。

她的位置就决定了她的命运,很快,我们会看到,她即将成为继死者之后的下一个霸凌对象。

影像、声音、调度,将影片冷冷的暴力氛围推向了极致,为的是静待暖意的降临。

那暖意,来自小北,一个无依无靠的少年。

陈念与小北相遇后,两个失意的人在彼此身上寻回了久违的人世温暖。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绊着彼此,也印证着彼此。

就这样,小北成了陈念的隐形守护者,成了她的影子。

因为小北坚信:只要有影子在,就意味着陈念正走在阳光下。

然而,一场意外却毁了一切。

看《少年的你》,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玩的不是故事,不是情节,而是最最直接的情绪体验

起初,你会跟随陈念进入霸凌世界的最幽暗处,近距离感受恐惧、无助,感受那些有恃无恐或熟视无睹的眼神。

随后,当小北出现,陈念的世界一下子亮了起来。

直到意外发生,一切已无可挽回。小北决定牺牲自己,捍卫陈念继续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这之中,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分别审讯的一幕。

镜头不断在陈念和小北之间切换,他们在不同的房间里对警官说着同一套谎言,只因为,他们唯有彼此可以相信。

那一段释放的情绪,简直太有冲击力了。

当然,令人难忘的还有影片最后两个人的隔窗相望。

微笑混着泪水,相对无言。

他们哭他们所经历的。

他们笑他们所拥有的。


02 回家路上

看完电影的回家路上,情绪渐渐散去,理性重又回来。

我意识到,在汹涌的情绪背后,有更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

那就是:《少年的你》试图去完成的现实批判,是否也随着情绪的高浓度释放而被彻底稀释掉了呢?

别忘了,这部电影的切入口极其严肃,关于“霸凌”。

而且,它在前半段的表达上也并不畏首畏尾,而是力求尖锐,力求全面。

让我们再回到开场的那个镜头,陈念独自一人站在尸体旁,被层层的人群包围着。

这个画面直观地呈现出一种结构,也是影片探讨“霸凌”这一话题时所用的结构。

那就是:以“霸凌”为圆心向外辐射,观照到所有相关者。包括漩涡中心的人、旁观者、学校、家长、社会……并试图在这个立体的群像中,找出霸凌的因和可能的果。

这一尝试,绝对是值得称赞的。

它首先指出了霸凌的“因”。

片中的霸凌者魏莱,生在富裕家庭,母亲从小灌输给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父亲对她极其冷漠。

正是家庭的缺憾,塑造了魏莱的残忍。她欺负弱小,既是宣泄,也是变态的观念所致。

讲清楚这个因格外重要。

它实际告诉我们:“霸凌”并不源于个体的恶,而源于某种制度性的恶。

尽管霸凌者可恨,但也可悲。

其次,当霸凌事件发生后,那些可能的干预机制都发挥作用了吗?

很遗憾,它们通通失效了。

校方只想着息事宁人,迅速开除了班主任和涉事学生,然后不再过问。

陈念的母亲常年在外躲债,也无法给她提供必要的保护。

至于警方,也无能为力。他们没能成为捍卫正义、保护弱者的角色。

而陈念,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霸凌者逍遥法外,继续对自己施害。

那么,谁来保护少年?

这是影片针对“霸凌”这一课题发出的质问。

而它给出的答案,温暖中又透着绝望。

最终,恰恰是小北——这个社会边缘人,他不属于学校,没有家人,更没有社会身份,但正是他,给了陈念最最坚实的保护。

可是,这个保护者由于缺乏合法的身份,也注定将会以失败告终。

他的失败,更是残忍。

因为他是混混,警方把他抓去讯问,导致陈念失去了保护,从而遭遇到片中最凄惨的一次霸凌。

自此,故事不可挽回地滑向了彻底的悲剧。

魏莱死不死,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场霸凌发生后,保护机制的系统性溃败。

学校、家庭、社会,它们通通没能成为少女的保护者,而唯一愿意保护她的人——小北,也终究会在千疮百孔的现实面前无力地倒下。

这还不算完,影片进一步向深处挖掘。

究竟是什么加剧了旁观者的冷漠?是他们天性如此,还是教育使然?

随着更多细节的呈现,我们渐渐靠近了答案。

当警官来调查“霸凌事件”时,上课铃响起,老师赶紧劝说:“让孩子先去上课吧,别耽误了学习。”

陈念的座位被泼上了污水,当她走进教室时,所有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又低下头盯着课本。

再加上那一声声洗脑式的高考宣言,黑板上大写的高考倒计时……

这些加起来,是什么?

没错,是这样一句话:“别想别的,高考才是你们唯一重要的事情。

就连那些霸凌者们,虽然被退了学,却仍然可以参加高考,理由同样是:“这是她们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再给她们一次机会。”

不可否认,高考确实很重要。

而《少年的你》想要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所有人一再告诉孩子,高考是他们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么在这种不可动摇的单一信念背后,一定会有比之更重要的东西被我们彻底牺牲。

比如:自尊

被霸凌者忍气吞声,只为熬过高考,远走高飞。

比如:同情心

见到同学被霸凌,视而不见,继续埋头于课本。

再比如:良知、道德感、正义感……

这所有的所有,就构成了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面。

说白了,就是“人味儿”。

当少年们在“唯高考论”的召唤下埋头厮杀时,他们或许拾起了“坚硬”,但丢掉的正是这个东西。

由此我们看到,《少年的你》由“霸凌”这一话题深入,实际有着很尖锐的表达。

但很可惜,这份尖锐很快就消融在了温暖和感动里。

当陈念与小北的感情线渐渐成为主导,当类型化的叙事慢慢取代社会批判的框架,影片已经在一条高开低走的河道中,顺流而下。

我不是说,情感不重要。

只是,用它来消解现实力度,有些可惜了。

就像是脑袋上顶个大伤口走在阳光里,最后疼的人都忘了伤口,还以为是阳光的副作用。


03 此刻

花瓣落下的声音,还在继续。

很多情节都模糊了,但有两处情节,我记得格外清晰。

第一处,是一个画面

警官郑易敲开陈念的家门,说道:“陈念,魏莱死了,你是嫌疑人。”

如果未来真的死了,凶手到底是谁?

是少年,还是成人?

第二处,是一组镜头

高考终于开始,学生们一个个闯入考场的警戒线,仿佛走进“杀人现场”。

随后监考老师撕开试卷的封条,与之并置的镜头是挖土机找到了“魏莱(未来)”的尸体。

等到考试结束,陈念再次回到学校,满天的白色试卷落下,像是一场祭奠。

导演想要表达的都在这组镜头里了,已无须多言。

这所有的所有,都属于《少年的你》。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不再纠结。

我突然明白,当我过于陷入对一部电影“好坏”的评判时,其实我无法真正走近它。

想到这儿,我心里的声音,也终于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