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代女神雪莉因为穿衣、直播、ins内容,遭受到了无数人的围观评判、网络暴力。就在今天,她生前的最后一封手写信被曝光,再次受到瞩目。
信中写到:今年是我出道的第14周年了。我最近甚至到了忘记了什么时候出道的程度,失魂落魄看着前方生活着。
但是没有忘记最先给我祝贺的各位,对我过去的人生和以后的计划真心的给予支持而感到感谢,暂时放下无数的想法,去回顾过去的每一刻都在哪一些人的帮助下生活,多亏这些人,才能有笑出来的勇气,会产生我不是一个人在活着的想法,很多人和我一起创造了很多珍贵的瞬间。
我也想成为向大家传递温暖的人。想对大家说声谢谢,以后爱也好恨也好,拜托大家了。
看到这真的是莫名难过了,一个可爱美好的女孩子,才25岁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笑的是,人活着的时候,"正义之士"不停地打击、伤害她,对她的求救视而不见,如今她悄然逝去,全世界的人又为她哀悼。
不止中国网友为之叹息,韩国网民更是发起了净化雪莉相关搜索关键词运动,"雪莉我爱你"搜索次数大幅度上升。
本以为雪莉的离世会给网络暴力者一个直击心灵的震撼,但没想到继雪莉之后,他们又把枪口对准了宋茜。
"自私自利的人""没有SM捧你,你在中国很难火知道吗?""宋茜死了吗""都是因为你,雪莉才死的,你这个凶手"……
不得不说,这些喷子和当初那波攻击雪莉的真是人如出一辙。
还有一些留言,更是直接把雪莉的离世归咎于宋茜,真的是极其荒谬了。
其实,关于雪莉的离世原因,目前韩国警方还在调查之中,网上也不乏众多阴谋论,猜测她遭受了跟张紫妍一样的事情。
但这毕竟还未经调查公告,网友们还是不要随便给她泼脏水,毕竟女孩子的名声很重要。
比起各种凭空猜测,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已经证实的定论:雪莉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可能很多人说:怎么可能是抑郁症呢,抑郁症又不是什么大事,怎么会因为这么一点小问题自杀呢?
恰恰相反,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抑郁症,才是最致命的凶器,杀人于无形之中,旁人甚至难以察觉。
放眼娱乐圈,患有抑郁症的人其实有一大把,有的重拾信心走出阴霾,有的还在挣扎当中,也有的太过痛苦猝然离世……
娱乐圈里,不止一个"雪莉"
总有很多人觉得当明星很简单,只要在镜头前做做表情,拍拍照就能收入一大笔钱,殊不知,他们不仅日常工作非常繁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面临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各种舆论压力。
有无数演员,在多番挣扎之后仍没有被救赎,毅然决然选择去另一个天堂。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选择了纵身一跃跳楼自杀,一代巨星陨落;
2015年4月24日,台湾模特杨又颖因长期遭受外界无端指控、谣言压迫,选择了死亡;
2016年9月16日,乔任梁因外界不断歪曲事实及中伤的言论报道,致使抑郁,与世诀别;
2017年12月18日,韩国男团SHINee乐队主唱金钟铉,因抑郁症在住宅烧炭自杀,年仅27岁!
一桩桩,一件件,并不是偶然,而是身处网络暴力的漩涡中心,加上被抑郁症反复折磨,实在太痛苦。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赚着比普通人多那么多的钱,还这么矫情。
其实,明星也只是普通人啊,有七情六欲,有悲欢离合,并不是一个戒了情绪的工作机器。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被指责谩骂,尚且觉得郁郁寡欢,委屈又无奈,更何况是被成千上万的人批评指责呢?
对于明星来说,公众对于他们寄予太高期待,不仅要在身材、长相上保持完美,也在演技上无可挑剔,哪怕是面对无端的侮辱和指责,也要表现出有悖人性的宽容。
可是,他们虽然表面看起来阳光灿烂,是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身,私下却会自己偷偷上网搜索恶毒评论,然后在深夜里泪流满面。
对于有抑郁症倾向的患者来说,网络暴力无疑是雪上加霜,击垮一个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李诞曾在节目中所说一样"即便是有100条称赞你的,你也都会视而不见,因为只要有一条骂你的,那么你就会看见了。"
在雪莉死亡消息爆出后,中国演员热依扎曾发文感慨:"尽可能的讨厌我吧、因为我真的不想去死。""当你想用言语对别人评判取得存在感或者所谓的胜利,成本不高、而代价,付得起就行。"
此前,她和雪莉一样,曾因穿着遭受网络暴力,被许多网友指责穿着不得体、太暴露等等。但哪怕她已经在社交平台自曝患有抑郁症,却依旧没有迎来理解和关爱,反倒是等来了网友的恶意中伤,称热依扎在蹭雪莉热度、"消费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怀",并斥其穿着暴露、低俗。
你看,总有一些人,毫无根据的消费、污蔑明星,导致他们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一度有想放弃自己的念头。
流量女王郑爽有"国内雪莉"之称,近些年来她一改往日清纯乖巧形象,变得放飞自我。曾几何时,她被网络暴力包围,曾因在意自己胖了被观众嫌弃,减肥成纸片人,也一度患有抑郁症,经常做出一些大众难以理解的行为。
演员黄轩曾在微博发布一段文字,称自己压力太大太大,非常的焦虑还失眠,而且感觉自己活得很艰难,经常想到了结束生命!
大s也直言,每天紧绷的状态下,她曾患有抑郁症,"我发病时,想拿刀杀妈妈。"
就连睿智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也表示,"抑郁症离我很近,近的像亲兄弟一样,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抑郁并活着……抑郁症的病人有多苦,我不说也罢"
原来,对有抑郁症的明星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被网络暴力诛心。
那些已经生病的人,依然在笑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明星在出事之前明明就好好的呀,能说能笑,能够正常工作,怎么会有问题呢?
事实上,这就是大众关于抑郁症的一个知识盲区:很多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并不是像公众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反而可能有着很好的社交能力,性格开朗,是单位里的开心果。
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他们会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痛苦体验,会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家人的照顾,以逃避医务人员、亲友的注意,以"乐观" 的这层面具来掩盖自己,所以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难以察觉。
曾有临床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归类为"微笑抑郁症"或者"阳光抑郁症"。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娱乐圈里的明星会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
如今,社会急速发展,生活压力剧增,可收入却涨幅不大,住房、上学、看病等纷繁复杂的因子交织在一起,很多人都存在隐性抑郁,对未知的开销和生活充满焦虑。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 5400万 人确诊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 4 大疾病。
而对于都市白领来说,由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哪怕遭受上司和客户的刁难,白天也不得不时刻面带微笑,赔礼道歉,把委屈和难过吞进肚子。
久而久之,职场上遭受的负能量隐忍到一个极限无法宣泄,就会成为情绪的负担。
当察觉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时,有的人会感到羞耻,害怕被当做精神病刻意隐瞒,也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故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当承受的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们就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非常自卑的人,甚至会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至今为止,抑郁症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曾有一项对重庆市和四川省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抑郁发病率为 42.3%,其中,轻度抑郁为 14.6%,中、 重度抑郁分别占 15.3%和 12.4%。
在中华医学会发布的《精神医学新进展》报告中也表明,在我国,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后选择了自杀。
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 RichardO'Conner 更在他《走出抑郁》一书中指出:"研究人员发现,儿童与其他任何人一样,不能对抑郁症免疫,一般来说,儿童缺乏认识到自己感觉方式不正常的能力,所以,对儿童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更困难。他们的抑郁症状是混乱的,有时,他们会让我们知道他们感到空虚、绝望或非常难过,这些都是成年人患抑郁症的信号。"
所以,当孩子出现郁郁寡欢、无心向学,甚至嚷嚷着要自杀的时候,家长必须相信孩子也是有孤独症的,这种孤独症若是不能及时加以疏导,长大之后是否会转变成抑郁症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家长,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毕竟,一个孩子的逝去,就是一个家庭的毁灭。
结语
深圳卫健委曾拍过一个叫"让你知道什么叫感同身受"的视频。
他们邀请了几位不知情的网友,让他们读完抑郁症患者的微博,可大多数人读完不仅没有共鸣,反倒报以嘲笑:
对于抑郁症患者消极避世的态度,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就和自己的日常抱怨一样;
一个苦苦等待爱情的人,直言"等待的希望都没有了",旁观者读完却能够轻易说出:"既然这么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你看,就像鲁迅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身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切身体会他人的痛苦。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矫情和软弱,无助和悲伤,都是真的
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能做的有什么呢?可能就是不要嘲笑他人的痛苦,适当给予关怀、理解和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而对于明星,虽然公众有评论的权利,也要分清吐槽和网络暴力的区别,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离他们的作品近些,离他们的生活远一些。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圈外观察室】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