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是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热词,裁员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以此来应对增长放缓。但是,裁员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吗?换句话说,企业增长一旦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企业只能靠裁员才能力挽狂澜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衰退中,4700家上市公司中的17%尤其受挫严重——破产、退市或者被收购。但是,其中 9% 的公司不仅在衰退后三年间复原,而且更胜往日,在销售额和利润上至少比对手高出10%。分析结果显示,裁员并与否不是企业重塑增长的关键,甚至裁员也难逃破产的命运,而未雨绸缪才是企业应对互联网寒冬的良策,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
第一、债务
研究表明,在市场低迷期间,债务水平高的公司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往往伴随着入账和运营现金减少,同时负债越多越意味着支付更多的利息,给企业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少,甚至为了偿清欠款,债务越多的公司,越需要大幅削减成本,往往被迫裁员,大幅削减成本会削弱公司生产力和进行新投资的能力。迫使企业做出不情愿的选择,让他们没有太多适时行动的空间。
第二、裁员的替代性措施
在增长放缓时期,一定程度上的裁员不可避免。但研究表白,通过裁员削减成本相比,改善运营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认为裁员伤害的仅仅是员工,不是的,对公司而言成本也很高。
首先,培养一个熟悉企业业务的员工,招聘和培训费用也是十分高昂的,而度过衰退期后,企业还需重新招聘,并培训新员工上岗。
其次,裁员会挫伤企业的士气,我们都知道,当企业笼罩在裁员的阴影之下,职场员工人人自危,生产效率降低;
但是,裁员不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唯一途径,公司还可以考虑缩短工时、休假和绩效薪酬,作为裁员的替代方案。
第三、投资技术
人们很容易将衰退期视为“闭关求稳”期,这段时间也不求有大作为,能活下来就行。然而,低迷实际上鼓励采用创新,研发新技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和炒股票道理是一样的,当所有人抛售的时候,正是你买进的时机。衰退时期的机会成本低于繁荣期,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常低迷时期,有的企业能够逆势上扬,就在于他们抓住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