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鮀浦,不少人将鞠登称为“苦丁”,也有写作“举丁”,举登村名也由此而来。
当年鞠登是一片汪洋大海,浪疾风高,礁石林立,出海的人都要依靠村里立高竿悬挂的古灯来辨明方向,又名“古灯”。随着时间推移,“古灯”也被村里人用“举登”替代并延续今日。
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启蒙及少年时代的学业,就是在举登完成的。
来自网络,侵删
作为一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翁万达的确不失为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万历朝首辅,大改革家张居正就曾对其作出了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的评价。《明史》对其推崇尤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330字(未加标点),比同朝名相、阁老,如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此后,翁万达一直广被褒扬。或称之为“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其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竟多达100余处。
据载:翁氏的始祖翁雄,为避战乱,72岁时入潮汕,居于鮀江都之举登寨。翁万达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隆庆年间追谥襄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因背疽发作,结束了其叱咤风云的一生。翁万达5岁丧母,丛小平过着清贫艰辛的生活,但一直勤于读书。至明嘉靖五年(1526)得中丙戌科进士,时年28岁。
翁万达不像历代多数名流,有较坚实的家庭背景。他既非官宦世家出身,更非将门之后。
据《翁氏举登族谱》所载,翁可为人急公好义,藐视土豪,人称为“义叟”。当时,里正把持公租,巧立名目中饱私囊,还以修祠为名,分摊私派款项。各户敢怒而不敢言。翁可挺身而出,抗交私派。里正恐村人效尤,煽动流氓恶少掠夺其谷物,勒索其钱财。翁可忍无可忍,遂与恶少争斗,但势单力薄,伤而失物,里正更诬其造反,致使翁可被判罪戍边,“持戟从戎”。翁玉为此替父辩冤18年,终获申诉,使翁可归家,但已倾家荡产,无法完成学业。严嵩撰文,徐阶书丹的《梅斋翁公神道碑铭》上也述及此事:“义叟尤嗜书好古,颛颛守善。然义叟鲜兄弟,卒以寡助,厄于仇家。公(按:翁玉)生而闳朗,有志问学,为父辩冤,诣吏十又八年,已乃家计窘甚,又连值大丧,不克卒业。”至今,此碑尚屹立于揭阳锡场公路旁。
(作者:寒江读舟,只做学习分享,宣传家乡,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特此鸣谢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