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舍身救主同时 又一刀刺进皇帝胸膛 是刺杀王驾 还是另有隐情?

2019-08-02     说历史的女人

(说历史的女人——第876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出现了495位皇帝。自古帝王寿逾四十者为稀,他们的宿命千奇百怪,真正寿终正寝的少之又少。那些短命皇帝的死因也是各不相同,有纵欲早亡的、有病死的、自杀的,更多的则是死于杀戮。而皇帝一旦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不论是“带剑拥盾”的樊哙,还是“挥刀让马”的丘行恭,历史上都不乏临危救主的忠臣烈士。五代时候也有一位舍身保驾的人物,他舍身救主的同时,又一刀刺进皇帝的胸膛,是刺王杀驾,还是另有隐情?这个人是谁?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此人是个小人物,五代时期后汉待诏茶酒使,名叫郭允明,要讲述郭允明如何保驾救主的故事,得先从他的主子、后汉隐帝刘承佑说起。

刘承祐(930年―951)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皇帝。后人曾对他留下两句戏言评语:“稀里糊涂来,稀里糊涂去。”这两句话包含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牵扯了众多大臣,先说说这“稀里糊涂来”到底所言何事

公元948年正月十一日,后汉太子刘承训暴病而死,使得同样病入膏肓的后汉高祖刘知远猝不及防,病情雪上加霜、迅速加重。弥留之际,高祖将幼子刘承祐托付给几位大臣,并口谕册为太子。可当时刘承祐还未封王,按照祖制是不能越级册封的,大臣们便奏请高祖尽快封刘承祐为王。但还未来得及操办,后汉高祖刘知远便于正月二十七日驾崩了。刘承祐便在众家托孤老臣的拥立之下登上了皇帝位。这从天而降的皇冠砸在自己头上,刘承祐好像做梦一样。他被一干老臣簇拥下,“稀里糊涂来”到了历史舞台上。

刘承祐继位时才18岁,好在老爹临死之时给他留下几位托孤重臣可以倚靠,他们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这几位大臣对先帝忠心耿耿,出于对先帝的忠诚也的确竭力扶持幼主。刘承祐也很谦虚,凡事全由众臣酌定,军政大权尽皆旁落于托孤老臣之手。初期君臣之间也算合作愉快,但是不久便间隙丛生,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又是为何呢?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承祐的身边有两个红人,一个是他的亲娘舅李业,一个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个郭允明。郭允明人品如何暂且不说,但是直接和刘承祐的“稀里糊涂去”有直接关系,此话暂且按下,后文详表。

单说李业,由于杨邠、史弘肇和王章都得罪过他,李业怀恨在心,便在刘承祐面前百般挑拨离间,最后促使刘承祐对他们痛下杀手。那么这几位辅政大臣究竟是忠是奸?刘承祐诛杀辅政大臣,到底谁对谁错?

先说说杨邠。杨邠官拜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他任贤荐能,直言敢谏,为政俭廉,不收贿赂,实在拒绝不了的,收礼之后便上缴给皇帝。从这几方面来看,杨邠可算正直的忠义之臣,但却因为官正直而得罪了李业。

李业是刘承祐的亲娘舅,高祖在世时任武德使,外甥继位以后,李业仰仗国舅淫威,便开始肆无忌惮了。当时宣徽使一职空缺,李业便向杨邠索官,不但杨邠断然拒绝,就连史弘肇也对他骂骂咧咧,李业从此对二人恨之入骨。

杨邠不但敢得罪李业,就连皇帝的面子也敢折。刘承祐欲立爱妃耿夫人为皇后,杨邠以为耿氏德不配位而坚决反对。后来耿夫人死了,皇帝又欲以皇后之礼安葬,杨邠又持反对态度,这下可惹恼了刘承祐,再加上李业从中作梗、百般煽动,刘承祐决心非杀杨邠不可。

再说说王章。王章主管财政和刑法,生活十分俭朴,对国家财政管理一丝不苟,对违反法律者绝不姑息,由于执行了铁腕般的刑法力度,社会治安非常稳定。

但是王章急于增加财赋,对百姓不仅实行“大斗进小斗出”的盘剥政策,官库出入缗钱更是雁过拔毛,每陌钱的进出数量也是不同(陌,同百),进库八十个钱算一陌,出库七十七个钱算一陌,无形中官库每进一陌多了三个钱,百姓每出一陌少了三个钱。这些对百姓的层层盘剥,虽然王章是以国家利益出发,但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王章勤俭持国,本无得罪皇帝的地方,但不幸的是他与杨邠是同乡,关系又走的非常近,议论国事也总和杨邠一个腔调,免不了和皇帝唱对台戏。所以,刘承祐在杀杨邠之时,就把王章一勺烩了。

最后说说史弘肇。史弘肇是后汉开国武将,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但脾气火爆、缺少口德、情商太低,做事很容易得罪人,谁他都敢骂、都敢打。

哪个皇帝不喜欢歌舞升平?刘承祐也是如此,有一次玩高兴了,就赐给歌舞者玉带、锦袍之物。史弘肇看不惯,不但强行没收了已经赏赐的东西还归府库,还大声斥责:“士兵们为国守卫边疆,冒酷暑,忍严寒,也没得到皇帝一星半点的赏赐,你们这些人有什么功劳,就敢冒领赏赐?”随后一顿扁踹外加耳雷子,把歌舞者尽皆驱散。他始终也没意识到,他踢了下人们的屁股,可更重的是打了皇帝的脸。史弘肇做事粗暴蛮横,对于一般人似乎无所谓,但直接对皇帝没大没小地呵斥,那可就是作死了

在一次朝会上,几位大臣意见不一,刘承祐基本没有发言权,沉默了好久,才说一句要么再研究研究的话。史弘肇竟然目中无人地对刘承祐呵斥道:“还研究个屁?有我们在,没你说话的份,一旁看着得了吧你!”此话的分量太重了,刘承祐简直气疯了。

事后,李业“看不过眼”了,对皇帝说,史弘肇、杨邠、王章这些人完全就拿陛下当傀儡,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他们干掉。刘承祐终于下定决心,除掉这些可恶的托孤老臣,夺回军政大权。

经过李业的周密计划,非常顺利地诛杀了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位托孤重臣,唯独苏逢吉幸免于难。因为苏逢吉情商甚高、为人圆滑,谁都不得罪,甚至有时对刘承祐深表同情。在三位重臣被杀之后,又百般逢迎李业,便侥幸逃过此劫。

刘承祐轻松愉快地夺回了政务大权,但是军权却掌握在戍边在外的郭威等人手里,一不做二不休,经与李业密谋策划,刘承祐决定索性把时为邺都留守、手握重兵的郭威也给做了

刘承祐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同时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一举夺回全国兵权。

不料李弘义与王殷私交甚厚,竟把诏书交给了王殷。王殷便与郭威商量对策。郭威深谙兵法,便用计改写诏书,宣称刘承祐受李业挑唆,密令郭威诛杀手下诸将,致使众将群情激愤,一致推举郭威起兵讨伐,诛杀李业、以清君侧。950年十一月,郭威率兵渡河,兵锋直指开封

郭威起初并无决意造反之心,他给刘承祐写信,言称只要把李业绑送军中便可退兵。李业得知后,竟把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包括尚在襁褓中的郭威之子。郭威一怒之下彻底反了。

行文至此,该说说那位待诏茶酒使郭允明了,因为他即将出场,并在接下来的戏中饰演关键性角色。

首先介绍一下郭允明的职务。五代时设“翰林茶酒使”,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朝廷配给钱粮,使待诏命。所谓“待诏”,有“随时待命而被皇帝召唤之意”,待诏们根据自己的专长,有画待诏、棋待诏、医待诏等,说白了,就是专赔皇帝业余娱乐的带薪闲职。

郭允明聪明伶俐,深得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宠信,经常伴随左右。此次郭威造反,刘承祐决定御驾亲征,郭允明也练过几天功夫,而且有报效皇上的勇气,便主动请缨、陪伴皇帝一同前往。可他这一去不要紧,竟直接决定了皇帝刘承祐“稀里糊涂去”的奇葩命运。欲知详情,请往下看。

两兵交战,哀兵必胜。郭威顷刻间把后汉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刘承祐见事不好,落荒败回京城。等他好不容易逃回了京城,刘承祐万万没想到,守城将官早已被郭威收买,不让他进城。

城门不让进,郭威的追兵赶到,郭允明表现不俗,挥刀砍翻几名接近刘承祐的叛军,趁着叛军立足未稳,郭允明率领少数亲兵,裹挟着刘承祐夺路而逃。跑到半夜,到了一个叫赵村的地方,刚打算歇息歇息喘口气,突然身后人喊马嘶,似有追兵,刘承祐慌忙带着郭允明跑进百姓家中躲了起来。

刘承祐躲在柴草堆里,探头探脑地朝由远及近的追兵窥视,突觉后心一凉,回头一看,只见郭允明手持腰刀,已经洞穿了他的胸膛。

原来郭允明以为大势已去,打算卖主求荣,拿着刘承祐的脑袋献给郭威邀功。当他刚要割下刘承祐人头的时候,追兵举着火把走进来,郭允明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郭威的追兵,分明是刘承祐自家跑散的亲兵卫队,是赶来护驾的。

郭允明羞愧难当,横刀自刎。只可怜了那位稀里糊涂当上皇帝,最后又阴差阳错,稀里糊涂地被亲信误杀的刘承祐,竟成“稀里糊涂来、稀里糊涂去”的千古笑谈

(文/说历史的女人·张问)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AxjX2wBUcHTFCnfWd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