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学姐亲述:美国大学招生官希望从你的材料中看到些“关键词”

2019-08-02     上海前途出国留学

本文分享的是谢同学Joy。

——“有了关键词,当招生办老师在读我材料的时候,他们就像在打量我这个人一样,我就站在了他们面前。”

谢同学在宁波一中读完高一之后,远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私立汉普顿中学继续就读,今年被UCLA加州洛杉矶分校录取。托福115分,SAT未拼分1480分,拼分之后1520分,GPA4.2,在美高上了7门AP课,自学了2门,申请时提交了5门,均为4分或5分。有着很多元的爱好,但同时也拥有一颗无比矛盾纠结、独爱思考的内心。坚持(persistence)、勇气(courage)、正直(integrity)是人生观中最重要的三个词,对于这三种价值的体现和拓展也贯彻于整个大学申请过程。


关于我




我来自浙江宁波,初中在宁波海曙外国语学校就读,之后通过中考去了宁波一中,经过了一年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中国的普高没有办法完全体现,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我就决定出国,去了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学院,英文叫Hampton Roads Academy

这是一所私校,国际生占比7%-8%,每个年级大概有五到六个中国学生。之后非常幸运地,今年3月份我收到了加州洛杉矶分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只洛杉矶小熊。

我申请的是UCLA社科类,没有决定具体读哪一门,社科类包括哲学、经济、法学、教育、管理等,都在社科范围之内。我们学校大一进去大致选一下专业方向,大二可以具体选一门学科成为你的专业,因为我们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大U,所以有非常多的专业,优势是你可以随便换专业,非常轻松,比较easy。

我的美高经历

第一、美高和中国高中的差异


着重点不一样


因为毕竟我也在体制内读过一年,我觉得第一个差别是,中国的高中教育和美国的高中教育着重点非常不一样。美国高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的时候就给了你很多机会去探索你喜欢的学科,你有很多的机会做不同的尝试;但是中国更加注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所以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一线的工程师,但是学生毕业了以后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我在美高的时候挺喜欢艺术和社科类,就读了很多政治、经济类的课程。我有同学非常喜欢理科,他们就上了很多物理、化学之类的课。我在宁波中学的时候就特别讨厌上物理课,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么讨厌这门课,还一定要去上,但去了美高以后,我可以选择读自己喜欢的课程。

所以中美选课机制不同,中国是有什么课你就一定要上什么课,但美国的话,像我们学校,每一大类学科,比如科学类、语文类,你只要修满了固定学分,之后的那些课程你都可以自己选择。比如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多修一些艺术的课程。这个非常有弹性,你可以去探索很多不一样的领域,决定我到底喜欢哪一种领域、喜欢哪方面的学科。

申请系统的不同

第二个差别是申请系统的不同。中国是看高考,我的应试能力没有特别强,所以读了一年宁中我觉得能力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我觉得自己学的跟同学一样好,但为什么成绩就没有他们好,所以我就选择了去美国上学。

美国的申请系统不仅要看你的硬成绩,还要看你的软实力,就包括活动、文书。我觉得相对于那些综合能力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来说,美高会更加适合他们,会让他们觉得更加公平。

学习方式的不同

第三个差别是学习方式的不同。我之前在宁波读高中觉得你自己不用定什么目标,老师都帮你定好了,你只要跟着老师说的去做,老师一直在后面推你。但是在美国不一样,你要为自己定下清晰的目标,需要自主能动性,自己鼓励自己,定好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大多数时候,很多课程都需要自学,不是老师一味给你灌输。所以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更加适合在美高学习。

第二、美高的劣势


美高的费用比较高

我们学校是私校,是比较贵族的那种私校,所以一年费用大概五万到六万美金。其实在美高的费用里,我们学校已经不算贵了。

需要自制力和自主能动性

美高更适合于自制力很强、自主能动性很高的学生就读。我有很多学弟,平时在国内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逼着他们学习,去了美国以后他们就找不到方向了,也没有人逼迫他们,所以他们每天比较懒散,可能打打游戏,宅在宿舍里面没有出去社交,没有尽他们自己的努力去做到最好,所以美高可能也不适合所有的中国学生就读。

在美高遇到的各种压力

首先是学习压力。毕竟英语不是母语,所以你刚刚去美高的时候可能需要一段语言上的适应时间。还有因为美国作业方式也不一样,更多的是论文,是自己做一些presentation,一些项目,所以跟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太一样,所以中国学生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的。还有各种考试,SAT、托福,其实压力也挺大的。

其次是生活压力。毕竟在美国,独在异乡为异客,有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爸爸妈妈也不在身边,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操心,所以生活压力也挺大的。

还有是心理压力。我在中国的时候其实挺顺风顺水的,初中高中成绩都还不错,然后有很多朋友。去了美高以后发现,身边人其实都非常优秀,那个时候心里有很强的落差感,觉得一下子我不再是注意力的中心,一下子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慢慢在美国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发现,我自己想要达到的一个状态是想在学校名列前茅或者有一个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和我自己的实力有断层,就是我觉得好像能力够不上理想,那个时候我心理压力就特别大。

还有到了美国以后发现,好多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受到了挑战,因为有太多的事情我以前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我都要经历,还有很多观点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也需要我去消化、接受,所以那个时候心理压力其实挺大的。

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社交压力。我刚刚去美国的时候特别想跟美国同学玩,想融入美国的圈子,但是后来发现,想要融入美国的圈子,就得表现得更加美国化。每个人都一样,都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其实美国同学也是一样的,他们其实更加喜欢跟他们有相似背景和相似成长经历的人做朋友。

后来我觉得想要融入我的美国同学的圈子,我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不仅仅是在穿着上、外观上,我还要改变我的思维方式,我要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后来我就在想我到底要不要改变,我一直都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一些很深层次的东西其实是我的文化背景、我的家庭背景给我的,我也不能马上去改变。所以我觉得每一个留学生都会有这方面的顾虑,他们想融入,但是他们又想做自己,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很好的平衡。

第三、美高生活的优势


首先,显而易见是可以开拓视野,去了美高上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上过的课,比如美国政治课,了解了美国政府的基本架构,学到了很多我以前根本没有听说过的知识。

再者,是申请优势。我们学校在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大学在美国排名大概在26名左右,对于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申请的,但是我们学校今年有三个学生申请,全部都进了弗吉尼亚大学。所以要是有学弟学妹想去读加州那些顶尖大学的话,我觉得可以考虑去加州读高中,这样的话会更加容易进一些,因为大学都会喜欢招更多本州的学生。

总结


去了美国以后,我在自我矛盾中成长了,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培养了独立的思维能力,让我有了独特的视角。毕竟在美国,知识是放开的,你在网上可以搜索到非常多的在中国没有办法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美国的媒体也更加自由,他们会曝光一些在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内情,可以更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总体的感受是去了美国,确实心里有各种的压力,有非常多的挑战。人就是有了挑战,你才会去成长,要是顺风顺水的永远都不会长大。在美国的这几年真的让我找到了自我,我开始慢慢明白我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我喜欢学什么学科,我喜欢怎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我在美高的生活中意识到的。

我的UCLA申请


我个人觉得申请,用一个词就是“玄学”。因为招生办会把很多因素都考虑在内,在我看来成绩真的只是名校的铺路石,但不一定是敲门砖。就是你不仅仅要有够硬的成绩,你还需要非常强的软实力。

第一、标化成绩(硬核)


我的托福是116分,SAT是1480,其实对于录取UCLA的学生标化没有特别高,我的拼分大概是1520,但是加州系统是不能拼分的,所以我用1480录取了UCLA。我的GPA是4.16,4.16是weighted的,因为我们学校有比较难的课程,比如AP课程、荣誉课程,当你拿了A的时候,你的GPA会有4.3、4.5,比普通的课程要高;要是你普通的课程拿了A的话,你就是4.0的GPA。不算AP课程、荣誉课程,我的GPA是3.89,因为我有一门拿了B,也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成绩。

我觉得GPA对于申请来说非常重要,假如想申请常青藤、前二十的学校,你的GPA需要在一个范围之内,要是你的GPA都没有在那个范围之内的话,我觉得可能会很难进。因为学校看到了你这个GPA把你放到这个池子里面,如果你的GPA跟这个学校的池子相差有点大,可能他们不会重视你的申请资料。




我总共考了9门AP,成绩均为4分和5分。我在十年级的时候考了4门,在十二年级的时候考了5门。我觉得AP的质量一定要大于你的数量。三四门高分的AP绝对要比十门3分的AP更有价值,AP考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可能会选的专业来定。我考了九门的AP都是4分和5分,虽然数量上可能比不上那些考了十几门AP的同学,但是这个成绩让我申请到了UCLA。据我经验来看,所有成绩在4分和5分左右,七门或八门AP就已经可以申请到名校了。相比较于AP的绝对数量,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其他申请材料。

第二、活动





这个截图是申请系统中你填活动时的样本,首先会让你填活动类型,我填的是社团活动;然后是活动的名称,我填的是模联的主席;之后他会让你填活动简介,我这边写的是为国际之间不同的话题辩论,去提高我的演讲能力;再然后他会让你填参与的年级以及参与的时间,细化到你每周会花多少时间在这个活动上、你每年会花多少周在这个活动上。

在申请系统里,让你填十个活动,大致分为这几类:运动类、志愿者活动类、领导力类,就是学生政府、学生会之类;还有社团类的,一般包括比赛,比如我的模联社,去参加模联的比赛;工作类的,就是你的实习;夏校类的,你去参加各个常青藤的夏校,这些都可以放在你的活动里面;有些学生比较优秀,他们会写一些学术论文,也可以把它放在活动里面;还有特殊的活动,比如实验室、公益组织。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活动要丰富,涉及面要广,你的活动要广度,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活动一定要有深度。大学更加注重的是你每个活动有没有认真去做,你有没有花时间在这些活动上,活动要有价值,要有含金量,要是你只是每一年花个两小时去做活动,那其实跟你不写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广度很重要,深度更重要。

我的十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填的是运动类。我参加我们学校的田径队参加了四年。

第二个活动是学生会活动。我第一年去美高,就竞选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会,可以体现学生的领导力。

第三个活动是去东南亚支教。我每一年的暑假都会去东南亚支教两三个星期左右。

第四个活动是诚信法院,就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对于舞弊、作弊学生的惩处的机构,像一个小法庭一样去审判学生,这种学生组织可以显现你正直的品质以及你的领导力。

第五个活动是我在宾大参加夏校的经历。

第六个活动是我写过一篇经济论文,主题是手工业的改造与升级。因为我爸爸是做这方面工作的,所以我就想到了这一个题目。那个时候新东方有一个项目,他们介绍给我一个上海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跟他一起完成了这篇论文。

第七个活动是我的一个社团活动。我是我们学校工程竞赛社的社长,因为社团活动最好包含竞赛,所以我把竞赛的内容也写在了里面。

第八个活动我是志愿者活动类的社团。我是支援社社长。

第九个活动是另外一个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活动,我是中国公平贸易组织的成员,每个暑假我们都会去山区做一些活动。

第十个活动是模联社的社长,主要参加一些社团比赛,凸显一下我的领导力。

其实我的十个活动涉及面挺广,各种都有。前面提到的十类活动我大概也有涉及到,但是我觉得我的活动不足的是,可能对于大学来说他们看到我的活动有非常深的深度。最深度的表现,你仅仅是利用活动列表是不够的,你还要在文书中提到。有些学生为了显示他们的活动非常有含金量,或者是在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他们会在文书中更加细节地去提到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也非常建议你的活动和文书可以做到一些匹配,这样可以证明你的活动是真实做到过的。

所以,活动的深度真的非常重要,而且你的活动要真实。你的活动要是不真实的话,招生官不是傻瓜,他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你这个活动就是普通中国学生会去做的,他们都是可以看出来。我鼓励学弟学妹,自己多去参加一些活动,自己多去竞选一些学生的岗位,把真实的情况填到你的活动列表里面。

我前面提到GPA的重要,我觉得在GPA保证的情况下,你的活动、实习经历会非常展现你个人的特点。活动跟你GPA之间真的是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保证GPA是首要的,要是你没有那种全球顶尖的活动,牺牲GPA是不值得的。所以你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更多做一些活动,而不是牺牲掉GPA然后去做一些活动。

第三、我的关键词


其实我在申请之前,填写这些材料之前我就想到了我的关键词。我希望我的活动、文书都可以清晰指向这几个词语,当招生办老师在读我材料的时候,他们就像在打量我这个人一样,我就站在了他们面前,通过我的活动、文书他们就会想到这一些词语,这就是我主要的目的。

第一个词:责任(Responsibility)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参加了非常多的公益组织、社会活动,其实都是想去体现我的这种社会责任感。

第二个词:勇气(Courage)

作为一个美高生其实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接受挑战,要尝试新的事物,要去发出你的声音。比如我刚刚去美国的时候,就尝试了非常多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比如竞选美国学生会,去竞选美国社团的主席之类。这些事情第一是可以写到我的简历里面,其次因为我真实经历过这些事情,当我去写文书的时候,我可以把更加真实的经历写出来。

还有就是要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在美国,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其实很多时候可能你会遇到一些不尽你心意的事情,你要是觉得这些事情对于你来说不公平的,你一定要说出来。经历过这一些很小的事情,其实你也会有一些比较重大的收获,其实文书也是通过小小的故事拼凑起来的,所以要是你有勇气可以去做更多事情,到时候你写文书的时候你也会有更多的题材,你也会有更多的想法。

第三个词:正直和诚信(Integrity and Honor)

美国社会对于正直和诚信的重视,我也不用再详细说了。我的活动里提到了我是诚信法院的一个学生代表,都指向我的一个品质,就是正直、诚信。我在文书里面也更加具体提到了二战的时候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压迫,这些社会问题我都有提到。

第四个词:坚持(Persistence)

这个是我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但是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我考SAT好多次,考托福考了不下十次,真的是靠自己的坚持去得到了最终的一些成就。所以想对学弟学妹说,考一次考的不好不要气馁,你真的有很多的机会。学校里面一次考试失败,也不意味着什么。像美国教育制度,你会有非常多的机会把你的GPA给扳过来,就算你有一次考试考砸了也不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要是让我对学弟学妹说一句话:这是我的关键词,你们也需要有你们自己的关键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关键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对于那些马上要申请的学弟学妹来说,请好好花时间想一想: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样的学科?我喜欢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我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我有什么改变吗?高中这三年我喜欢跟怎么样的人做朋友?

这些问题在你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都会影响你文书的书写,可以给你更加成熟的思想。只有你在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义、了解到自己是怎么样的人的时候,你的文书、活动才会一致,你的材料才更加有可信度。

我的室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成绩很高,SAT可能有1150,GPA也挺高的,但是她主要的问题是,她的活动和文书很多都是她的中介帮她写的,她的中介不是很了解她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可能她的文书跟其他一些资料显现出她的个性有点不一致,大学就觉得资料不是很真实,她的申请结果就不是很好。

所以学校的招生官真的很聪明,他们可以从你的文书中看出你是怎么样的人,所以你的经历一定要是真实的,要是你的经历都是假的,你怎么可能写出真实的故事。要是你连真实的故事都没有,你怎么可以体现出你是怎么样的人,你怎么可以让那些读者信服。

第四、文书


文书真的是申请资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书可以体现你的人格,可以体现你的经历,可以体现你的个性。文书可以有非常多的不一样的话题去聊,比如自我挣扎、内心冲突,家庭、学校、种族压力、疾病痛苦这些东西都可以写到文书里面。但是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故事,一定要展现你自己的个性。

因为我申请了二十四所大学,所以我写了大概将近四十篇文书,我写了非常多不一样的话题,我写了对娱乐至死、物质至上现状的不满;也对比了中西方文化,写了非常多关于种族问题的文章;也写到了美国人的理想主义,他们会想要为社会的公正发出他们的声音,去游行,这其实都是跟中国社会不一样的;也写到了二战对于犹太人的压迫,去更加体现出我正直善良这样一个关键词;也写到了我的童年,我的家庭,我的释然、接受自己;很重要的就是我也写到了我面对苦难的时候的一种坚持,以及对于自我的一种追寻,我觉得这些话题可能都可以启发到学弟学妹。

在你写文书的时候一定要真实的写出你的故事,你的词藻可以让老师帮你雕刻,但是你的故事一定要自己经历。因为只有你自己经历的故事,你才可以把它写得感人,才可以让读者信服。你优秀的品质只有自己可以培养,因为只有有优秀品质的人,他们才可以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他们的品质。强大的内心也只有自己可以练就。

我真的很鼓励学弟学妹,不管在美国读高中还是在中国读高中,都可以更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去挑战自己,去迈出那一步,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我觉得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让你的文书看起来更加出彩,让你的故事看起来更加真实,再者真的是让你变的更加强大。

美国大学都非常喜欢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那个学生需要拥有独特的视角。所以在高中的一个学习中,我希望学弟学妹可以无时无刻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你要这么做?为什么你要学习?为什么你要过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想,多想想。

我也有一些学弟学妹,他们可能觉得申请都是中介的事情,因为中介会帮你打造出很完美的文书,会帮你打造出很完美的活动。但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因为申请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吸引那些读者的眼球,去吸引那些招生官的眼球。那些招生官一天要读这么多份的资料,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一些文章是真实的,哪一些文章是中介写出来的,所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但是我还是要非常感谢一下我的文书老师,文书老师真的可以帮助你,把你的文字雕刻的更加完美。

第五、择校





有一句slogan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就是:根据标化、活动大致预估出自己的一个范围,然后往下保底、往上争取。

比如对于我来说,我觉得Top20到Top40其实是比较适合我的一个范围,往上的学校对于我来说就是争取的,往下的学校就是保底的。所以你要把自己所申请的学校分成三大等份,去更加有规则的择校。

前二十我只申请了三所学校,最好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直都是我的梦校,但是我被拒了。我也申请了范德堡大学和加州洛杉矶分校。二十到四十名我申请了非常多的大学,因为我觉得这是适合我的一个范围。之后我又申请了很多学校,就是当作我的保底学校。

我之前也说到过,申请还挺玄学的原因是因为,大学录取你不仅仅会看你的硬实力,他也会看你的人格,他其实会选择跟他们学校性格更加匹配的学生。

比如我申请了北卡教堂山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其实挺分控的,他们看你分数差不多他们就会让你进了。还有因为地域环境原因,北卡在算是美国比较南边的州,所以他们可能思想没有那么开放,没有那么激进。我给北卡那篇文书非常激进,他可能觉得我的性格好像跟他们学校没有非常符合,所以他就把我拒了。但是我申请进了UCLA,其实我的标化相比较于其他UCLA学生没有那么高,他们可能觉得我的性格跟他们学校比较匹配,所以我的加州大学系统学校的申请结果都挺不错的。

我觉得加州大学更加喜欢有领导力的学生,他们喜欢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要是你的文书中提到了种族问题、社会问题,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更偏向于你一点,也是按照我一个个人经验来看。所以要是有学弟学妹特别喜欢一所学校,比如你很喜欢南加大,其实你可以多关注南加大整个学校的氛围是怎么样的,南加大的学生他们一般有怎么样的特性,你可以把自己的文书往那些特性上靠,可能进的概率会更大一点,这个只是我的一种观点。

结语





最后我想送给学弟学妹一句话:当一个人非常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想申请美本的学生来说,一定不能畏惧失败,一定要学会接受挑战,一定要学会坚持。

提前申请结束的时候,结果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尽人意,我很多想去的学校都被拒了,就觉得可能真的只能去一个三四十名的学校,后来还是没有放弃,继续申了很多RD,申了加州的学校,非常惊喜的发现进了UCLA。所以真的很想对学弟学妹说,不管怎么样都不要放弃。考托福考的不好可以多考几次,SAT考的不好多尝试几次,总归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对自己说我SAT就是考不好,就这个分数,我就这个能力了,不是的,你的潜力可能你都不知道,所以爸爸妈妈也不要太着急,多鼓励学弟学妹,靠他们的努力一定可以去往他们想去的学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ApYXmwBUcHTFCnfs3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