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上了3年,这4件事再不做,孩子就废了!

2022-04-29   窈窕妈妈

原标题:网课上了3年,这4件事再不做,孩子就废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众所周知,因为疫情,最近我们都过得有点憋屈。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生活在疫情之下,真的太容易破防。

昨天,我跟上海的一位朋友聊了会,她和家人已经经历30多天封控管理。从最初的不以为意,到侥幸,到恐慌,再到最近恢复平静,她的一些分享让人感触良多:

“我和我的家人,包括大多数人可能都以为没有什么好畏惧的了,再严峻的场面我们都已经见过了。

但当意外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才发现要准备的还有很多。尤其平时我们忽视的心理问题,被疫情无限放大。以前我也以为自己强大的很,事实却是瞬间崩掉。”

疫情第3年,我们得承认如此规模的灾难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罕见的。而且可预见的是,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生活要继续,我们可以哀伤,但不能被情绪击倒。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假设未来几年疫情还在,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还能做好哪些事?

01

保持运动

运动的益处不必多说,但有必要再提醒大家一下:

目前医学界认为,老年人群是新冠肺炎感染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简单来讲,我们年龄增长的同时身体机能会不断下降,继而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比如最能反映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心肺功能,老年人心肺能力普遍较弱。同为轻症状患者,年轻人可能很快自愈,老年人则不然。

事实上,很多30来岁的中年人,核心力量拉胯,走路一快都会喘,甚至因为吸烟、喝酒、暴饮暴食早早“三高”……

对比最近爆火的刘畊宏,他1972年出生,即将50周岁,但体能和精神面貌不输20岁的小伙子。

直播间里,他一边跳操,一边口齿清晰地不断激励网友,这是长期锻炼带来的能量。

我们得承认:

保持运动是一种能力,是一项才能。

一提到运动,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律就可以做到,其实事实刚好相反。

我们不是因为自律而运动,而是因为运动才自律。

北京冬奥之后,大家经常偶遇在北京街头奔跑的谷爱凌。

有时候谷妈会陪同,20公里起步。

有人说,谷爱凌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世界冠军,有钱有闲,这是普通人能比的吗?

当然不能比,但谷爱凌也不是生下来就能跑20公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从小跑步,从500米到1公里,再到3公里、5公里、10公里……这是一个强健体魄的过程,也是能力和信心养成的过程。

当我能以一个较高的配速轻松完成5公里,那每天花半小时跑步就如同走路一样轻松。

可如果我常年不运动,跑两步就喘得要命,自律就变得很难。

这是个人能力所决定的,让孩子自小养成运动习惯的原因就在于此。

除了强大的运动能力,那些身体强健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力。

跳水女王吴敏霞说:

“运动对于一个人意志力的锻造、毅力的考验,甚至心性的打磨、性格的养成,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特殊时期,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孩子,也希望家长们不要把运动当成副科。

就像谷爱凌和她的妈妈,多数人看到的是年少夺金,看到的是她们家卓越的物质条件,却很少有人留意妈妈陪伴孩子奔跑十几年如一日。

02

学习动手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居家隔离,老公利用家里有限的“道具”发明了几个小游戏,父子俩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我老公小时候是那种拆遍了家里所有小电器,上小学前就能用小零件、电池、雪糕棍做出“电动小风扇”的人。但我相反,我没有这样的好奇心,也没有这样的“败家自由”。

所以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我习惯借助外力,他会先研究看看能不能动手搞定;我可能会因此陷入停滞,但他擅长寻找替代方案。

结果就是,儿子更喜欢跟他玩。

因为爸爸更刺激,而我很无趣,爸爸不设限,而我管得多。

仔细想来,我小时候动手的机会也不少,比如刷碗、洗菜、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爸妈都会叫我学着做。

那差别在哪呢?

我想问题在于:家长在引导孩子动手时,会不自觉地提供详细步骤,生怕哪个环节出错。

比如前几天教儿子洗碗,他问我,“为什么要先这样?”“先做那一步行不行?”

为孩子安全着想,家长引导是必要的,但某些极具思考价值的环节应当保留,即便孩子在走弯路。

这让我想起一个电影情节:

男孩热衷于修理草坪,但他在使用除草机时总会遗漏某些区域,爸爸看到之后特别不满,就这个问题批评他很多次。

在爸爸眼里,儿子做事没有规划、没有章法,明明可以一次性修理好,为什么回过头来做无用功?

但事实是,男孩就是喜欢回头检查的那个环节,就像下象棋、做试卷,他享受查缺补漏。

于是男孩对爸爸讲出这番话:

“你可以叫我笨蛋,但至少让我做完!”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被批评动手能力差?

不是不爱动手,也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常常被限制,早早地被压抑。

03

学习真正的独处

忍不住感慨一句:现代人越来越难以独处。

你可能会疑惑:怎么会呢?没有人打扰我可以玩一天手机。

Emm……必须得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手机和网络,你平时还会进行什么活动?

比如,看书、看电影、运动、烹饪、手工、桌游、乐高、谈心、出游……

你每周分配给这些活动的时间是多少?

写到这,我想起朋友跟我讲的一件事:

她以前喜欢看剧,很专注的那种。后来经常刷短视频,她再也没法专心看剧,90分钟的电影都没法一次看完。

孩子也是,以前可以专心拼图、看绘本,后来发现手机更好玩,就不愿意再触碰”以前的玩伴“。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快乐阈值”在不断被拔高。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原来那些简单的快乐刺激不到我们了,这也是我们的下一代正面临的问题。

这些年,“独处”的概念一直在变化,以前强调脱离社群也可以很好地自处。

而现在是:

脱离网络社群,我们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尤其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集中精力正变得越来越难。

现状如此,我们要如何教会孩子独处?

答案就是:高质量陪伴。

在高质量陪伴中获得高层次的快乐体验,这能引导孩子自主寻找快乐源泉,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得到什么。

在孩子人生的头几年,他们能感受到的好的坏的体验几乎都由爸爸妈妈提供,然后才是独立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寻让自己快乐的方式。

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提供不了高质量陪伴,比如陪孩子的时候忍不住刷手机,孩子不仅会失去安全感,还会很自然地以为刷手机就是高质量的独处。

我个人对“独处”的理解常常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界的人和事可以让生活锦上添花,但又不足以打乱原本的节奏。

探索内心的开始,也是热爱生活的起点。

04

学习消解负面情绪

为什么把这一点放在最后,相信各位已经get到。

保持身体健康,积极解决问题,然后有事可做……做到这三点,那负面情绪真的很难在你我心中掀起波澜。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在这个特殊阶段,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 切忌过度关注负面信息,适时转移注意力

当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或者当某件事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情绪,我们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眼下的生活。

生而为人,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共情能力,但共情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 保持正向地自我对话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在脑子里跟自己对话,这种对话可以让人积极,也可以让人颓废。

所以陷入焦虑时,多多回忆上一次遇到危机时曾如何应对,告诉自己这一次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扛过去。

· 保持独立思考

越有大事发生,谣言越是满天飞。

对于从他人口中得知的非官方信息,要持有警惕心,学会甄别信息,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其实以上讲到的这些可以归结为一点:

焦虑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既然不能,那短暂失落过后,就没必要继续沉浸其中。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最佳观摩对象,孩子会学习我们的生活方式,然后化为己用。

“塞翁之马,焉知非福”。

谁都不想疫情发生,但身为父母,如果我们能积极面对,那疫情对于孩子将是一堂有意义的课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之下成长起来的这批孩子,未来也会格外坚韧。

05

写在最后:

最近重读《鼠疫》,一本适合在疫情爆发时阅读的小说。

虽然是发生在不同时代的故事,但作者描绘的很多情景跟今天发生的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而我们正在一起见证。

比如书中这句:

“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糕。”

多年以后回看,相信你我也会如此感慨。

历史不会记载某个普通人的事迹,但这不妨碍我们描绘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在小长假做好防护,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