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电子竞技和电子游戏的巨大成功绝对不是在本行业取得的成功,一定是与其他行业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产生的巨大成功。其他行业通过电竞获得更多的机会实现价值和创造就业,电竞通过其他行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形象更加正面,提升了ip的影响力,实现普惠和互惠。”——郑夺
近年来,IG、EDG、RNG等战队在各项头部赛事的夺冠事宜频登热搜,引发网络热议。叠加电竞赛事入选亚运会正式项目,电竞正以“体育赛事”的全新面目走入大众视野。
7月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腾讯游戏副总裁、腾讯电竞总经理侯淼表示,按照电竞行业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三四年时间内的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甚至更多。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看待这个数据。
职业化的电竞人才需求增加
首先,电竞确实是一改过去“不务正业”的面貌进入社会生活。
7月26日,在2022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会上发布了《2022亚洲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报告表明电竞如今在国内市场始终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发展趋势。以2021年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观看总时长超过1.7亿小时,同时观看人数峰值超过7300万人次,大幅提升60%。这足以证明如今电竞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开始比肩,甚至超过多项传统热门赛事。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体育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随着《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将电竞运动加入到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之中,未来,电竞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就在今年2月,我国人社部还颁布了13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子竞技员赫然在列。因此,面对电竞行业的火热需求,在当下的电子竞技行业中,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电竞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整个电竞行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
理性看待“大”数字
其次,要理性看待人才缺口200万的事情。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不管是50万、100万,还是200万,这些电竞人才缺口的数据就在各大媒体转载中被打上了标签,迅速传播开来,不断强调着电竞行业既光鲜又赚钱。
但这些数据的表达却十分暧昧,对电竞从业者的边界规划、工作内容、电竞本身的定义都不清晰。
不可否认,电竞确实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这些由不同机构提出的报告和新闻报道,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对电竞的认可。但这些数据看起来非常权威,也非常吸引人,但参考价值却相当有限。很可能所谓的缺人才,是把电竞相关的城市旅游、营养康复、直播陪练都算进去,而真正的电竞选手却又是条充满激烈竞争的赛道。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口径,电竞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在电竞游戏开发、电竞赛事服务、电竞自媒体、电竞智能培训等电竞产品链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目前只有不到15%的电子竞技岗位处于人力饱和状态,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赛事运营、数据分析师等职业人才匮乏。
因此,电子竞技相关的人才教育,一直是近年来行业内正在讨论的话题。
电子竞技学科设置的必要性
对于电竞行业人才教育,英雄体育VSPN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电竞教材《电子竞技概论》作者郑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郑夺对电子竞技做了如下定义:“电子竞技是秉承公平竞技和探索极限精神,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软硬件、游戏内容等为竞技工具、竞技空间和竞技对手,在统一规则下开展的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对抗运动,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人类智力和体力的延展和突破,是科学技术介入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介入,电子竞技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阶段,在新阶段里,出现了大量的科技、应用场景等,拥有巨大影响力和产值的电子竞技因为其独特性决定了电子竞技需要设置单独的学科,培养自己的人才。
而电子竞技学科近年来,已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开设。2016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成为13个增补专业之一。随后,四川、湖南、安徽等多地高校开设电竞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十多所本科院校和几十所高职院校开设电竞相关专业,近几年每年都有院校申报开设。同时,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要求,相关专业的所属门类、具体名称和报考要求都有所不同。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实难题。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教师康源祥坦言,电竞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电子竞技数据分析课程并没有针对性的教材,只能靠借鉴其他相关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同时,师资短缺也是个难题。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是不少院校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行业呼吁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同时,学科教育也要跟上。在更新迭代快速的电竞行业,从业者也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不断适应新变化。
来源:观察未来科技、中国商报、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