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舞火龙
在人们的印象里,香港是维多利亚港的灯火璀璨,是商场里的货物琳琅,但其实香港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保留了不少传统风俗,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目前,香港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香港本地共收录非遗代表作名录20项。
薄扶林舞火龙
“未有香港,先有薄扶林”,薄扶林位于香港港岛的西部,在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中已有记载,香港最早的居民便住在此处。
古老的薄扶林村将传统习俗也保留了下来,中秋前后举行的“舞火龙”活动已有逾100年的历史,是一年一度的盛会。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俗的来源暂无可考究,据说是来源于一场瘟疫,居民为祈求驱除瘟疫、风调雨顺,便用稻草扎成龙的形状,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在夜间舞动、巡游。
火龙制作
活动一般会在八月十四开始,体型较小的火龙开始巡游。八月十五当晚会舞动长达30米的火龙,需要25人协力完成,村民还会额外制作一条火龙摆放在村口展示,让游客插香、拍照。巡游结束后,村民会步行至两公里外的瀑布湾,将火龙投入海中,完成“龙归沧海”的仪式。但为了保护环境,这一仪式现已改为岸上处理。
大坑舞火龙
除了薄扶林之外,香港的铜锣湾大坑也有同样的习俗,火龙扎作、开光、巡游、龙归沧海等仪式基本一致。
潮州糖塔
糖塔来源于潮汕地区,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用品,潮汕人移居香港时便将这门手艺一同带了去。
砂糖加水慢慢煮,需要精准掌控温度,糖不能起沙,起沙便会使糖塔松散。熬糖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煮一煲便需要一小时,等糖煮至金色软黏便可灌入模具之中。模具用香樟木雕刻而成,纹样精美。制作好的糖塔颜色洁白晶莹,也可以上色进行点缀。
初三造糖塔,初九拜天公。祭祀用过后糖塔可以直接分食,或煮糖水食用,质量好的糖塔可以放置一年。
长洲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是由道教传统仪式演化成的民间信俗活动。一年一度,已经延续一百多年。香港各地太平清醮的主祀略有不同,长洲主祀玄天上帝(北帝)。太平清醮共持续五天,有接神、开光、走午朝、水祭、走船、会景巡游、祭幽、谢天地、抢包山、分发幽包、送神等仪式活动。
“飘色”“抢包山”是非常有特色的传统习俗,“飘色”指在游行之中,由小孩装扮成古今人物,由竹木制作成的装置架起,在空中进行表演。“抢包山”则是一项比赛活动,选手们登上包山争夺包子,取得包子越多便有越多好运的意头,疫情前设置的包山能达到15.5米的高度,每个包山上挂着一万多个“平安包”。白色的唐包盖上朱印,包裹麻蓉、莲蓉、豆沙的内馅,是美味与乐趣的来源。
“打小人”
每到惊蛰日,不少香港人都会到铜锣湾鹅颈桥下,那里有“打小人”的专业人士。“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祭祀,按照民间风俗,惊蛰这一天万物被春雷惊醒,也有不少污秽小人作祟,因此需要在这个日子打小人、祭白虎驱邪。
惊蛰祭白虎
白虎星君这一天开始活动,打小人前需先点香供奉神明,用黄纸绘上老虎纹样代表白虎,将小块生猪肉放入老虎口中祭祀,接着便用鞋底等象征物抽打小人纸,直到纸被抽烂便意味着小人消散。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许多人要打的对象也从小人变成了病毒。
大澳端午游涌
大澳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西部,是香港现存最著名的渔村。疍家人因不习惯陆上居住,多住在建于水道两旁的水上棚屋之中。
大澳端午游涌
大澳有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每到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游涌”。行会成员们会在五月初四早上划龙舟到庙宇接神,迎接神像回到各行会供奉祭祀,翌日举行游行活动。游神完毕后,三条龙舟会进行竞渡表演,从天空俯瞰,长长的龙舟在水道中划开水痕,真的如同龙摆尾游动。
大埔元洲仔大王爷诞
香港演出的粤剧根据演出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戏院戏和神功戏。戏院戏主要在戏院、戏曲中心的娱乐场所演出;神功戏则是在寺庙、打醮等民俗节日、宗教仪式上演出的戏剧。在如今戏剧演出逐渐式微的情况下,神功戏仍蔚为大观。
大埔元洲仔大王爷诞
与正本戏不同,神功戏一般演出内容也与宗教祭祀相关,戏棚一般搭在庙宇之前,为神仙演出。如果场地不允许,则要在观众席设立神位。
食盆
盆菜在新界本地宗族乡村传承了数百年,在为宗族活动忙碌了一天之后烹煮盆菜以飨族人。婚丧嫁娶、打醮法事,处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盆菜通常是就地取材,丰俭由人。一般有九到十样菜色,取长长久久、十全十美之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最上层通常会摆放一些昂贵的食材,以及“发菜”这种有好意头的食物。底层会放一些时令菜或需要慢煮的食材,比如萝卜、蚝豉、笋干等,加上汤料边煮边吃,味道逐渐浓郁。
盆菜看起来虽然像是一锅乱炖,但其实很考验厨师功底,每一样食材都需要分别处理,掌握不同的火候和时间,才能做出好盆菜。
雀笼制作
在机械化生产日益发达的今天,香港的街头巷尾仍然保留着不少手工制作的店铺,麻雀牌、广彩瓷器、雀笼、蒸笼、木雕以及各种花灯扎作,都为这座步伐匆匆的快节奏城市留下了一些慢时光。
麻雀牌制作
蒸笼制作
木刻技术
打面
活字印刷
虾酱制作
蚝豉蚝油制作
图/隋彪 文/廖晨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