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家号召近百万人投身北大荒开垦工作,现在为何要退耕还荒?

2022-08-23     小女子大人物

原标题:当年国家号召近百万人投身北大荒开垦工作,现在为何要退耕还荒?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曾经讲过,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它赠与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它性状好,肥力又高,适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黑土地孕育出来的植物,往往比其它土地中的营养价值更高,味道更加可口。

不过由于黑土地的诞生,要求极为苛刻,在夏天它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到了冬天冬天它又要求空气干燥且温度低下。

有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淋溶作用,才能最终成型。放眼全球,能够符合这种特定情况的少之又少。而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现在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呢?

(一)、秀色蕴险峰之巅,瑰宝必藏艰险之地

在全球共计有三大黑土区,面积最大的在乌克兰,乌克兰国土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而黑土地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不过近年来受乌克兰危机影响,那些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并未得到妥善的利用。

排名第二的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的农业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它可谓是功不可没。而排名第三的在中国东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之上,面积可达103万平方公里。

那里生产出来的大米,以粒形短圆,口感独特和富含丰富的氮磷钾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闻名于世。在古代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又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所以有大批未经过开垦的土地。

正因如此,到了战乱年间,华北地区饱受战火波而导致粮食歉收的农民,纷纷选择乘风破浪,一路北上,来到东北寻找生计。经过历时几十年的“闯关东”以后,东三省的农用土地面积扩大了不知多少倍。

当时战火连绵,人口锐减,所以东北的原住民和闯关东过去的百姓完全可以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靠着贩卖粮食补贴家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姓安居乐业,可以无拘无束地繁衍生息,所以人口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而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此时的东北虽然还有“粮仓”之称,不过并不能配合中原地区,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需求。不过,东北地区的农用土地,并未悉数利用起来。

像黑龙江嫩江以及黑龙江故地还有三江平原,那里土壤肥沃且水源充沛,但一直以来都是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究其原因在于,这里河流众多,但是气温异常寒冷,又濒临风口,一年四季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饱受冰霜侵袭。

同时,这里独特的坡降,形成了面积广大且变幻莫测的沼泽区,若是稍有不慎,很可能丧命于此。北大荒又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温最低时能够达到零下四十度。

古代的农民们,在可以满足自己温饱的时候,从来不会涉险进入这片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正所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林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

(二)、披荆斩棘,勇于开拓

在1954年王震将军,前往黑龙江省汤原县探望从朝鲜战场回国,并在那里修筑森林铁路的志愿军官兵们。彼时,他们正一边做着一些扫尾工作,一边等待着复原专业的手续。

不过大家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到这里以后,王震发现,黑龙江的土地是当真够肥沃,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要强上百倍。但就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开发,无法好生利用。

于是王震找到了黑龙江欧阳钦,又去到多个国营农场进行实地走访,回到北京后写了份报告给中央。他派了自己的军队和一些劳改犯,去往嫩江流域勘探地形,来评估该项计划的具体可行性。

彼时王震还要负责鹰厦铁路的抢修工作,所以他必须经常往来于福建与黑龙江之间。当一切准备就绪后,王震趁着毛主席提出关于“国营农业在第二和第三五年规划时期将有大规模发展的指示”以后,王震提出呈上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请示。

他详述了他对黑土地的调查情况,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的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毛主席在听完报告以后,很是认同,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很快通过了这项决议。

在1956年王震亲自带队,率领着铁道兵的七个师和一众专业官兵浩浩荡荡地开赴北大荒。王震曾经主持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对于开荒种粮,可谓是手到擒来。接着,又有大批支边青年,从全国各地不远万里地来到此地。

万余名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也纷纷响应号召,投身北大荒的开垦工作。当然,人数最多的还是那些知识青年,他们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奔赴黑龙江。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这一幕。这些拓荒者们在冰天雪地之中,勤勤恳恳地从事着开荒事业。初期的任务,就是开垦荒地和建设农场。那里的土壤条件不合适任何机械作业,也不适合任何的交通工具行走。

他们只能靠两条腿,硬生生的在荆棘丛生的荒原之上亦步亦趋地前行。北大荒沼泽遍地,往往每下一铣,就会激起一大摊泥水,人的身上全都会沾满泥土。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条件又苛刻,所以是没有厨房的,大家就露天生火。

有时开垦的地方就在水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吃饭的时候只能站着或者边走边吃;当地虽然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可是一时间无法开采出水井,他们就把水泡子里的水,过滤出来,直接喝或者做饭。

当地虽然不缺粮食,可蔬菜是十分罕见的,大家就漫山遍野的挖掘野菜。在这近百万人的努力之下,北大荒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北大荒,也摇身一变成了北大仓,成了国内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商品粮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三)、此一时,彼一时

不过现在国家开始号召,北大仓的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荒,并且已经停止开发三江平原地区,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年无数英雄儿女为征服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所付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呢?并非如此。

他们留下的是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其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远大于物质财富。那么,当年国家号召近百万人投身北大荒开垦工作,现在为何又要退耕还荒呢?

因为,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与几十年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当年北大荒开垦之际,有大量军人从朝鲜战场上撤退下来,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军营中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军人。但他们都是为祖国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因此必须妥善安置。

当时国家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无如此之多的岗位提供给多出来的官兵。所以,开垦北大荒,等于是为一众人等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有当年受国际形势影响,城市中的供给严重不足,而农村的出产量又严重不够。

那些青年们,在城市里无疑会加重负担,而三江平原地区的农村地广人稀,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正好可以实现互相弥补。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减轻了城市的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所以,开垦北大荒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在特殊背景与特殊地域中所形成的特殊建设。而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科学化农业的推广,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自然也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垦。

当时,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和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没有顾得上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北大仓的逐步建设,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被暴露出来。因为曾经的过量开垦,使得湿地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十。

生活在三江平原的珍惜保护动物们,也因此失去了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多种些粮食,出产庄稼,也得为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考虑。在这个背景下,退耕还林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

当然,几代拓荒人不畏艰辛的伟大壮举,并不会因此而泯灭,他们的事迹终将会彪炳史册。当初他们高喊着“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口号,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奉献给了自己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如今北大荒精神已经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它特征鲜明,是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地文化的结合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8418081dbe6c19d27aecf148c05844f.html